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气象学报

气象学报

  • 刊期:双月刊
  • 级别:北大核心/科技核心/CSCD核心
  • 主管部门:中国气象局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 国内统一刊号:11-2006/P
  • 国际标准刊号:0577-6619
※ 在线投稿 ※
投稿期刊:
 
作者姓名:
 
联系电话:
 
投稿须知:文章内需注明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学历、 研究方向、单位和单位所在地邮编以及联系方式,否则不予审稿
 

详细描述

气象学报杂志社介绍

《气象学报》是中国气象局主管、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大气科学学术性期刊,旨在反映我国大气科学领域中最新科研成果,为大气科学研究提供学术交流阵地,推动我国大气科学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迅速发展,服务于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事业。

《气象学报》于1925年创刊。1924年10月18日,在中国气象学会成立后的第1次理事会上,经研究决定出版发行《中国气象学会会刊》(简称《会刊》),即《气象学报》的前身。

1925年7月《会刊》在青岛面世,每年1期,从1925~1934年先后出版10期,1935年出版了《中国气象学会10周年纪念刊》1册。20世纪30年代中期,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经中国气象学会10周年纪念大会和理事会议决定,自1935年7月,《会刊》更名为《气象杂志》,刊期从1年改为1个月。日军侵华后,时局动荡,办刊经费拮据,被迫停刊近3年。1935~1940年仅出版4卷(第11~14卷),累计36册。1941年《气象杂志》复刊,并更名为《气象学报》,每年出版4期。其后,仍不能正常出版,1941~1949年间只出版6卷(第15~20卷),累计9册。新中国成立后,《气象学报》获得了新生。1950年从第21卷继续出版。文革期间,《气象学报》再度被迫停刊,从1966年下半年至1978年8月停刊长达12年之久。1978年9月21日,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气象学报》再度复刊。自创刊90余年来,《气象学报》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我国气象科学几经苍桑的发展历史,成为气象业务和科研部门、 高等院校等的重要参考文献资料。

《气象学报》实行编委会制。编委会是由大气科学各分支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负责贯彻落实我国的科技出版方针和《气象学报》的办刊宗旨,审查并终审论文,指导编辑部的编辑出版工作。自1950年以来,我国资深的气象学家涂长望、吕炯、赵九章、李宪之、叶笃正、谢义炳、廖洞贤、周秀骥、丁一汇等先后出任编委会主任委员。

《气象学报》以气象及水文、海洋、环境等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刊登动力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数值天气预报、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大气探测、人工影响天气及应用气象学等大气科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代表我国研究新水平的创造性论文;中外大气科学发展动态的综合评述;大气科学新观 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大气科学研究工作简报及重要学术会议报道;中国优秀大气科学专著的评介。

《气象学报》在中外大气科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研究课题组在1992年公布的使用“引文法”鉴定的“1990~1991年中国自然科学 核心期刊”100种中,《气象学报》位居第15名,名列气象科技刊之首。1998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公布的“中国科技期刊排行表”(地球科学类)中, 按“被引频次”排序《气象学报》列第10位,按“影响因子”排序列第5位。《气象学报》是唯一同时进入前10名的气象科技期刊。在国际上,《气象学报》进入了SA等检索系统。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CSTPC)提供的“期刊检索报告”表明,自1998年以来,《气象学报》中文版一直被英国的《科学文摘》(SA)和《日本科技文献快报》两大检索系统收录。

《气象学报》2003 年和 2005 年连续两次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学术期刊”奖;2013、2021 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2013、2015、2017 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2007—2011 年和 2015—2017 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资助,2008、2011、2014、2017、2020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3—2007、2009、2016、2019 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2—2015 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6—2020 年获评“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投稿说明

1、点击‘在线投稿信箱’按钮或直接发送到网站投稿管理邮箱3026001248@qq.com发送邮件以快速发表论文。

2、请认真填写各项投稿信息,确保论文快速投稿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标记部分为必填项目,请您认真填写,填写完毕以后请点击提交稿件,如输入信息有误,请点击重置信息重新提交。提交完毕我们会受到您的论文投稿稿件。

3.通过邮箱投稿必须写明如下项目:投稿期刊名、文章标题、作者姓名(只写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姓名,正文内容不限)、联系电话(只要求填写通讯作者电话)、通讯地址(准确的通讯地址将帮助您能及时收到我们寄出的期刊)、电子信箱(如您的论文的到录用,我们将第一时间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您。

4、收到期刊杂志社的论文投稿录用通知(盖具杂志社公章)后,向您及时转达。并请您及时交付社方版面费用。

5、出版后向作者(或作者指定的收件人)邮发期刊样刊。

6、收到邮件后将以最快的速度投递到目标杂志社,杂志社一般在一个星期左右通过审核并发稿件录用通知。论文发表周期一般为一个月以内。

7.如果仍然不清楚如何发表论文或如何快速发表论文请发发邮件或点击右侧咨询按钮联系咨询。

注:

①见刊时间通常为投稿论文录用通知书发出后1-3个月。

征稿启事

1、出版时间
1.1 一般情况下,两个星期内即可通知作者投稿论文是否被录用。评审通过的稿件1-2个月内(自稿件收到之日算起)刊出,通过本站快速发表论文网站平台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月。
2 学术论文投稿要求
2.1 学术论文投稿应具先进性、新颖性和科学性,要求资料真实、数据可靠、论点明确、结构 严谨,文字通顺、精炼,标点符号准确。
2.2 述评、综述、进展、论著(包括摘要、图表及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4000字。
2.3 作者单位应对稿件内容的真实性和保密性负责,确认无署名纠纷、无一稿两投或多投。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需注明基金中英文名称及编号。
2.4 投稿学术论文应隔行打印,一式两份并注意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注等。
2.5 接到回执后1个月未收到任何处理意见,说明投稿论文仍在审理当中;欲将投稿论文另投他刊请务必与本部联系,切忌一稿两投。
2.6 根据著作权法,发表论文一律文责自负,本刊对投稿论文有删改权,凡涉及原意的修改将征得作者同意。修改稿逾3个月不返回本部者视自动退稿。
2.7投稿学术论文决定刊用后根据所占版面收取版面费,刊出后酌致稿酬,来稿请自留底稿,不拟刊用的学术论文稿件将退还作者。
2.8 学术论文投稿接受后,所有作者须签署“著作权专有许可使用授权书”。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翻译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及许可文献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权。

3、 作品内容
3.1发表论文作品必须出自原创,并且在中国期刊采编联盟快速论文发表网络平台首发,不得作假,一经发现,将取消作者的投稿资格,情节严重者,将在首页进行公布。
3.2投稿者所投稿的学术论文若有抄袭、模仿他人作品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或者投稿学术论文内容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人格权的,由学术论文的投稿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中国期刊采编联盟快速发表论文网络平台概不负责。
3.3作品发表要求:中国期刊采编联盟快速论文发表网络平台保留审稿、退稿和修改稿件的一切权力。
其他情况,将根据收录原则进行处理,不一一列举。

4 撰稿要求
4.1 题名(篇名) 题名应选用恰当、简洁的短语反映论文的中心内容,除公知公用者外,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尽量不设副题名。
4.2 署名 署名作者只限于参与研究课题设计、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做出主要贡献、参加论文撰写并能对内容负责,同时对论文具有答辩能力的人员。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其本人同意发表的书面材料。注明通信作者(用#标注),并在篇首页脚注注明其电话号码、传真号码及E-mail地址。外单位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及科室名称及城市名。
第一作者单位包括工作单位全称及科室名称、城市名及邮政编码。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单位著录项目应与中文一致,并应在邮政编码后加注国名“China”。
4.3 摘要 论著、述评及综述应附中英文摘要。论著采用结构式摘要,即按照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s)4部分撰写。内容应具独立性和自明性,具有与正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结果部分要求有具体数据、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的确切值,可信区间等实质内容。中文摘要不超过300个汉字,英文摘要可详细些。述评和综述采用报道性摘要。英文摘要置于中文摘要下方。
4.4 关键词 根据论文所讨论的重点内容标出3~8个关键词, 中、英文关键词应一致。
4.5 中图号 按照《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标引论文分类号。作者可根据论文所涉及的学科范畴标引1~3个分类号。
4.6 脚注 在篇首页用短横线与正文分开,说明:
4.6.1 论文所受资助的课题基金来源(中英文)及编号;
4.6.2 合作者的单位、城市名与邮政编码(英文);
4.6.3 通信作者及其电话、传真号码和E-mail地址(英文)。

5.版权要求
5.1、所有论文投稿无论是否发表,作者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
5.2、所有学术论文投稿作品中国期刊采编联盟快速论文发表网络平台及其相关合作机构(包括网站、出版物、移动网络等),享有有使用权。

你可能还喜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