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

作者简介:李雪冰,吉林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发表于《吉林医药学院学报》杂志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无偿献血,献血者,
 
  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反应的重要因素。由于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性格、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的不同,对献血的心理状态反应也不同。无偿献血通常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安全性。但由于献血者在献血前通常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特别是首次献血者,由于其没有经验,常常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且对供血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1]。为了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建立一支安全、稳定的献血队伍,全力保障医疗机构的用血需求,我们应该努力做好献血前、中、后的心理护理。因此,医护人员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在无偿献血工作中尤为重要,既能促进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1产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
 
  1.1恐惧心理
 
  部分献血者惧怕静脉穿刺时的疼痛,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或见血即心慌不能调节自己。他们对无偿献血充满着热情,有着奉献、助人的荣誉感,也知道献血对自己身体没有什么不良影响,又能救助他人的生命,可是惧怕见血和穿刺疼痛的紧张心理又不能清除。此时采血者若不及时发现,疏导帮助,会由于紧张而出汗、面色苍白,若不及时处理可加重献血者的疑虑和恐惧心理,继而出现被称之为“连锁反应”的献血反应。
 
  1.2个体性格因素
 
  用医学心理学分析献血者心态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恐惧型、腼腆型、开朗型。恐惧型献血不良反应率高,心理护理效果明显。腼腆型反应程度中度,反应发生迅速,心理护理效果较显著。开朗型不良反应率低,情绪稳定。
 
  2应对措施
 
  2.1有效心理沟通
 
  献血前心理沟通。对晕针、晕血、怕疼的献血者,采血护士要主动与其交谈,消除其疑虑。根据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情况选择话题,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使其在心理上得到支持和满足,保障采血的顺利进行。
 
  献血中心理护理。在采血过程中,采血组为其讲解有关献血方面知识,对献血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在采集过程中密切观察献血者面部表情,要耐心询问有无不适。如发现其面色发白,目光呆滞要及时给予处理,防止发生抽搐等不良反应,并给予鼓励性语言增强自信心。做到尊重献血者,使其在精神上享有真正的光荣感。同时,在献血中密切关注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献血后心理支持。对献血后献血者采取积极向上的心理护理服务,能够有效避免其献血后出现头晕、出冷汗的情况发生,提高其对采血工作人员的满意度,促使其再次无偿献血。完成献血后,献血者需要按压针眼休息至少10min。在此期间,为其详细讲解注意事项,采血后将采血针拔出献血者体外后应使其前臂伸直,以免出现血液回流障碍。穿刺处应以棉球按压5min以上,以保证有效止血。采血后应休息30min以上,休息期间对献血者表现进行严密观察,确保其无不良反应出现后才可放心离开。告知献血者1~2d内不得剧烈运动,应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的果蔬或高蛋白食物。鼓励他们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离开时,对他们再次表示感谢。良好的献血经历对稳定及扩大献血队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2营造良好的环境,增加献血者安全感
 
  无论是固定采血点,还是流动采血车,都应保持室内环境整洁干净,空气清新,工作人员仪表大方整洁。使献血者感到安全舒适,增加献血者安全感,提升信任度,促使献血过程顺利进行,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2.3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提高献血者信任度
 
  工作人员精神饱满,衣帽整洁地接待每一位献血者,做到工作一丝不苟,采血技术精益求精。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取得献血者的信任,从而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稳定壮大无偿献血者队伍。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应准确观察分析献血者的心理特点,消除影响献血者的诸多不良心理因素,帮助献血者建立稳定的心理环境,建立与献血者的良好关系,从而稳定无偿献血队伍,而献血者又将良好的献血经历进行传播,对扩大队伍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无偿献血公益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血站采血护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价值研究[J].徐慧.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
 
  [2]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血站采血护理中的实践研究[J].安娜,钟芸.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26)
 
  [3]某三甲医院互助献血者负性情绪的质性研究[J].马祖轩,熊乾,于昌.中国输血杂志.2018(10)
 
  [4]无偿献血认知在献血行为与健康间的中介作用研究[J].李桐,朱燕波,李彦妮,严辉,虞晓含,史会梅,姚园,王鸿捷,张伟东,郭学志,王乐融,史穆然,鹿佳,索艳风.中国全科医学.2017(14)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