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琬一,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发表于《卫生职业教育》期刊
摘要:剖析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体会和当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对医务工作者的新要求,从7个角度提出促进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的策略,旨在整体提升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素质水平。
关键词: 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素质提升;
DOI: 10.20037/j.issn.1671-1246.2022.18.17
卫生职业院校是向临床一线和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卫生健康服务人才的重要机构。培养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卫生行业专业人才是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的重要使命,教师的职业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其育人水平和教学成果。尤其是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卫生职业院校教师承担的使命任务也在发生变化,其所蕴含的道德要求、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人文情怀等更加丰富。因此,提高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旨在通过教师医者仁心的胸怀、为人师表的榜样力量,帮助卫生职业院校的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观和人文精神,促使其日后成为“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
1卫生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质的内涵
1.1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或基本条件,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和专业工作之间的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具体来说,它是指教师对教学进行设计和把控的所有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总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严格培训而获得的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教育能力和道德素质。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师德,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有崇高的师德并不仅仅意味着教师要遵循相应的规范和准则,还要将这些规范和准则内化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与教师自身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打心底认识到,教师这一角色是行走的规范和道德,既是自身的榜样,又如父母般亲切和值得信赖。学生都愿意将有师德的教师作为榜样,学习和模仿他们的态度、兴趣,乃至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因此,可以说师德是教师这一角色的精髓所在,能直接反映出教师的人格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应做“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即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也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职业素质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
1.2职业院校教师素质
职业教育侧重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相较于本科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的培养。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应该具备双重技能,既是“技师”,又是“教师”,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职业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提出职业教育对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掌握专业技术并具备实践能力;不仅要胜任本专业的教师岗位,还要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职业院校教师除了要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技能,还应了解相应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用人需求乃至企业的管理制度、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本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等。
1.3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
医学这门学科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以“维护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具体目标,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中国传统把教师和医生都称作“先生”,卫生职业院校教师是双重的“先生”,因此,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做“大先生”,既为医学生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又在为人处世方面以身作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1担负精英教育重任相较于其他职业院校的教育,卫生职业教育更为特殊。溯古追今,包括卫生职业教育在内的医学教育始终都属于精英教育。作为人类健康的“守护神”,德才兼备是医务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这就决定了卫生职业教育对人才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可见,卫生职业教育是“人文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这一特殊办学特点也揭示了卫生职业院校相较于其他职业院校的区别所在,即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应在符合“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人文精神培养贯穿始终。具体说来,就是要引导医学生领悟踏入卫生职业院校之时,便是踏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征程;就是要引导医学生把对真善美的追求贯穿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始终,培养医学生敬佑生命、治病救人、竭尽全力守护生命健康的初心,增强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使命感。当今社会,医患、护患矛盾成为医疗领域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卫生职业院校作为卫生健康服务人才的主要输送机构,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的熏陶和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卫生职业院校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现代医学人文精神,使卫生职业院校成为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典范和培养白衣天使的摇篮。结合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新冠肺炎疫情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教育引导医学生以高尚的医德品质、精湛的医技医术,成为深受百姓信赖的优秀白衣天使和健康卫士,是卫生职业院校教师担负的教育重任。
1.3.2怀有博爱之心医学的本源是人文关怀,医务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人,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多方面的诉求,所以医务工作者给病人开出的第一个药方应该是爱和关怀,这一药方应伴随他们职业生涯的始终。所以,卫生职业院校教师首先应怀有救死扶伤、以人为本的博爱之心。爱是可以培养的,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的博爱之心首先体现在爱学生,了解其需求、关怀其成长、纠正其错误等,感染学生,润物无声,让学生感受爱、发现爱、学会爱、充满爱、传播爱,最终形成巨大的爱的力量,拥有博爱之心。只有这样,今天的医学生即明天的医务工作者在面对病人时,对病人的爱就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会最大限度帮助病人减轻痛苦,让病人感到安慰和舒心,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因此,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在培养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其情感的触动和体验,强化“以病人为中心”“医者仁心”“治疗与帮助、安慰同样重要”等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1.3.3较高的医学人文素养医学人文素养强调医务工作者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既要看到病人的生理症状,又要顾及其就医时的内在感受。现代医学模式为“生物—心理—社会”,即以病人为中心,高度重视医学人文精神。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应该用特鲁多医生的名言经常勉励和教育学生,即“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鉴于现今的科技水平,医务工作者尚不能治愈所有的疾病,因此,医务工作者应在尽量解除病人生理痛苦的同时也密切关注其心理,尽可能给予其关爱和帮助。教师要培养医学生视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医学职业精神。卫生职业院校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医学人文素养,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培养优秀的卫生健康人才。
2卫生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策略
2.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坚持教书育人
教育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成就感的事业,卫生职业教育是一个既充满理想和成就感又面临许多挑战的事业。作为一名卫生职业院校教师,一定要坚定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率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作中,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教书育人,获得社会的认可,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2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方式
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职业院校教师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虽然有职业院校为了顺应时代要求,已经在师资建设、师德培养、技术培训、考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部分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仍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还集中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在授课过程中,始终围绕教材,以知识点讲解为重点,学生始终被动接受,以通过考试为最终目标,无法体会到学习的真正乐趣。因此,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如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等,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并通过情境设计和项目任务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其对知识主动探索的能力,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积极获取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从而进一步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3以“双师型”教师标准为基础,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和“教育”的双重属性,这也意味着职业院校教师要将专业知识和相应岗位所需专业技能紧密结合,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打造一支具有崇高的师德、精湛的技艺,同时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卫生职业院校教师要注重卫生健康专业知识和卫生健康岗位所需技能的有效对接。因此,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应从教育能力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出发,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一方面,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应以专业为基础,紧密围绕卫生健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钻研所授课程,制订相应课程标准,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另一方面,卫生职业院校教师也要积极把握卫生健康市场动态,紧扣卫生健康行业的市场需求,了解相应岗位要求,从而设计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做到培养出的学生真正为职业岗位所需。
2.4以“敬佑生命、大爱无疆”为准则,培养仁爱之心
教师应具有仁爱之心,用真诚的爱获取学生的爱戴和信任,从而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而仁爱之心也是医学生做人的根本,更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础。因此,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应以身作则,从自身出发,将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精神和“人道、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贯彻到教育教学中,使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遵守教学规范,精心打造职业形象,从仪容仪表到举手投足,都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其次,应对学生加以尊重、理解和包容。尊重是爱的基础,理解是爱的前提,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况,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心比心,用坦诚和包容换取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最后,作为卫生职业院校教师,更要以“人道、博爱、奉献”为职业信条,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带进课堂,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弘扬抗疫精神,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在医学生生产实习阶段,也要把医德培养融入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医疗护理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消灭疾病,更多的是对病人给予安慰、提供帮助。同时,卫生职业院校教师还应拓展医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建立科学规范的培养体系,从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2.5以疫情防控为契机,提升现代化教学能力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全国各所院校积极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调整教学策略,建设线上资源,广泛开展网络教学。在此阶段,教师要结合新时代青年人熟悉网络生活与信息化、智能化学习的特点,积极探索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教学设计采用“牵动课前教学,暖热课上互动,激发课后提升”理念,通过课程平台线上互动,了解学情,解答学生疑问,监督学生学习进度,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有效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拓展学习空间,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构建立体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6以优秀教师为榜样,提升心理健康素质
过去对优秀教师的评价考核主要包括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工作态度三方面的内容,很少将心理素质纳入考核范畴。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常常会由此引发一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如某些教师虽然性格方面存在问题,但因为具有高学历,在科研方面颇有建树,就被评为优秀教师,这就会误导学生以为德行的培养并不重要,只要专业知识、技术掌握够好就行。又如有些教师虽然对工作兢兢业业,但对学生却严厉苛责、缺乏爱心,为让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对学生进行“魔鬼”训练,不考虑学生的心理诉求,却因为“硕果累累”,也被评为优秀教师,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痛苦和折磨,易产生逆反心理,厌恶学习,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业务上有较高的成就,还应该具有健康、积极、阳光的心态,这样才能不负教书育人这一崇高使命。尤其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人们的生活轨迹,学生和教师均频繁处于居家状态。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都受到不同程度恐慌、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此时,教师能否正确看待疫情,克服恐慌心理,及时调控情绪显得格外重要。只有教师坚定信心,淡定从容,才能以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并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不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熟悉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并掌握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掌握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启发学生对生命、健康和人生理想进行深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7以新时代要求为动力,做到终身学习
新时代要求教师做到终身学习,这也是其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然而在新时代,即使拥有一桶水,对于教师来说也远远不够。教师应成为源头活水,不断更新自身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做到终身学习。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乃至相关专业的岗位需求都在不断变化,教师如仍然只掌握原有的一桶“死水”,就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了解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用新知识充实头脑,用新观念指导行动,这样才能做到精通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根据不断变化的新环境、新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因此,在新时代教书育人,教师必须坚持终身学习这一理念,不断吐故纳新,接受新知识,厚积薄发,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3结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传播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引路人,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学生能否在学校健康成长。医学是知识与道德、技术与责任、经验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如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医务工作者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面对新的矛盾、新的挑战、新的任务,作为卫生健康专业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只有坚定职业信念,不断提升职业素质,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加强对医学生职业素养、道德品质、技术本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卫生健康行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有温度”的新时代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云南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探析[J].魏明方,霍金荣,王春明,杨勇.现代职业教育.2020(26)
[2]论中国精英医学教育的现状[J].严丽,吕永曼,李树生,宁勇,黄毅.中国医药导报.2013(14)
[3]论医学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秦珂.卫生职业教育.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