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和完善高校廉洁教育体系是当前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征制定教育方法,有利于高校“三不”一体推进的落实落地
关键词:高校;廉洁教育;特征
作者简介:毛克洵;天津市纪委监委驻天津理工大学纪检监察组
高等教育作为贯彻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阵地,是未来人才强国,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对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有着重要影响。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工作进程不断深入,科研经费、招生考试、招标采购等高校内部的廉政风险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3年以来教育部对部属院校展开了多轮常规巡视,高校领域内的许多典型廉政问题也不同程度的暴露出来,根据中央纪委通报,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七十余位高校领导干部接受审查调查,如何在“象牙塔”中筑牢师生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建立和完善高校廉洁教育体系是当前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
一、高校廉洁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高校廉洁教育是一个立体工程,育人者同时也是受教者,有权者必然也是被监督者,参与者还将是传承者,由教育行政人员、一线教师和大学生总成了高校廉洁教育的基本参与者,这是由于三者的多元受众,也决定了高校廉洁教育的丰富内涵。
(一)廉洁从政内涵。2018年国家颁布了《监察法》,其中将公办教育中从事管理的人员明确为监察对象,对高校行政人员进行廉洁教育不仅是为高校育成高素质服务团队和管理的队伍需要,也是当前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硬性要求,更是完成科研、教学、服务社会职责的需要。
(二)师德建设内涵。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就其本身的师德师风建设情况,也会在教学实践中给大学生产生示范的作用,而且关系到科研诚信、教风学风营造等。为人师表意味深远,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公平正义的正确解读、以身示范,会深刻影响大学生对权力、地位、利益看法。高校教师两袖清风、廉洁从教方能体现为人师表,这是为青年学生和社会大众树立良好形象,作为高校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还要有良好的道德风尚,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引领示范作用决定了高校教师必须清正廉洁一尘不染。
(三)廉洁修身内涵。大学生作为未来行使公共权力、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公职人员后备人才,大学阶段是这个群体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高校一项重要职责是为社会服务,要针对当前的社会形势加强思想引领,我们常说高校的主要职责就是立德树人,其中“树人”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接班人的培养是要以“立德”为根本依据的,而“立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忠诚、干净、担当的标准锻造青年大学生的人格品质,通过廉洁教育让未来的公职人员确立拒腐防变的精神底色,保持党的机体的纯洁性。
二、高校廉洁教育体系的对象构成
(一)行政管理人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指在高校机关处室从事机关党政事务、教学科研管理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从行政级别来看,不仅校级领导、学校机关部处处级领导干部和二级学院班子成员是廉洁教育的重点对象,科级及以下的一般行政人员也掌握着一定的管理公共教育资源的公权力,根据中央纪委的通报,在高等教育领域“小官大贪”的问题也是屡见不鲜的,因此他们也是高校廉洁教育体系的重点对象。
(二)高校教师。高校教师根据职级划分,依次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级。在高校教师中助教是指教师入职之后在未聘任为讲师前,先从事教学辅助工作。讲师是指高校当中能够独立开设课程的教师。副教授是指讲师经过一定的工作年限,获得一定科研和教学成果之后获得的职称。教授是指现代高等教育机构中执教的资深教师,一般也是通过评定标准而获得的职称。高校教师虽未掌握行政管理权力,但近些年暴露出来的学术腐败、科研经费乱用及师德师风问题尚需关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大学生是指在大学注册入学并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群体总称,包括全日制和在职两类。不管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都是未来党和国家行使公权力人才的必然培养路径,而且庞大的学生群体对未来社会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对腐败和廉政的认同程度会直接影响今后社会的政治生态,因此从源头上治理腐败要从教育抓起,要从青年学生抓起,目前甚至有些地区从小学就已经开始了相关教育。
三、高校廉洁教育对象的特点
(一)高层次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高层次群体,这个群体正在接受或已经接受了多年的高等教育,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认知能力,不但具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而且个性突出,具有独立的领悟理解和判断能力。教育对象具有较高的层次这一特性,决定了高校廉洁教育在内容深度上有别于对其他群体的教育影响,需要施教者更多的考虑如何将现有的教育资源通过日常教育转化为受教育对象的内源行为,因为这群体所具备的较高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比其他群体都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廉洁教育的方法步骤和目的内涵,也更加形成个人的廉洁意识,从而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转化。
(二)可塑性。高校廉洁教育对象是高知识群体,有较强的认知能力,通过施加廉洁教育可以使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发生符合社会要求的变化,这就决定了该群体具有较高的可塑性。一个人的廉洁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在其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主动构建起来的。
(三)自主性。高校廉洁教育对象构建廉洁意识同样带有明显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表现为认知自主、选择自主、思维自主、控制自主、完善自主,等等。廉洁教育对象在廉洁教育活动中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对待廉洁教育并不是全盘拿来、被动的吸收,而是主动构建,即在原有的廉洁认知水平基础上,结合廉洁教育营造的环境,经过同化、顺应、平衡构建自己廉洁意识。
四、高校廉洁教育方法特征
(一)正面示范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形象具有引领和示范的作用,通过运用正面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对高校师生员工进行示范教育,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能够让他们吸纳榜样的“正气”,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廉洁意识。正面典型人物一般来自于师生员工当中,他们的事例往往就发生在众多教育对象身边,贴近教育对象的工作和生活,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二)反面警示教育。反面警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行政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显著的历史继承性和公认性,它是对教育对象在道德上的规定与约束,可以通过基本案情介绍、处理结果、法条链接等形式,深入剖析发生在高校中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揭示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的思想根源,释放纪律的震慑力量,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对教育对象产生强烈的震慑和警示作用,这种作用能够将教育对象的贪念直接扼杀在摇篮之中,起到纠正其不良思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小青.基于实效性的高校廉洁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廉政文化研究,2011,(02)
[2]闵雪.多维视角探析高校廉政文化建设[J].北极光文化研究.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