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早恋学生的思想工作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不适时干预早恋又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早恋学生的情况又发生了许多变化。因而也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类型早恋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干预方法。
一、早恋的影响因素
(一)生理因素
初中生及小学高年级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个体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高体重都有显著的增长,第二性征逐步显现,性意识萌动,使得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兴趣。与此同时神经系统的发育也趋于完善,神经元联系更加复杂。这一时期青少年们会开始注重外表,特别是在有异性在场的情况下,会使自己的表现尽量趋向于自认为理想的状态。
(二)个人因素
有调查显示成绩较差的学生发生早恋的概率更高。到了初中和小学较高的年级,学校需要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专注于学习之上,削减了大部分的课外活动,这就导致这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找不到情绪的发泄口,于是将更多的情绪需求寄托于异性身上。另外一部分学生希望自己尽早摆脱儿童身份,早日步入成人阶段,模仿成人的心理越来越强烈,因而将希望错误的寄托于早恋之上。
(三)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强,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良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排解青少年情感上的需求,使青少年不寻求异性的情感慰藉。另一方面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父母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当青少年步入青春期后,父母会花功夫与孩子沟通,解答孩子的困惑,尽量平稳过渡,因而出现早恋情况的比较少。然而处于家庭环境较差之中,家长对于青春期孩子的早恋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过度干预,这都会将孩子推向早恋。正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才是导致学生早恋的重要因素。
(四)学校因素
中国传统教育“男女大防”“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使得学校性教育与情感教育严重缺席。教师对于情感问题讳莫如深,对恋爱问题避而不谈,这更加深了恋爱的神秘性,使得学生对早恋充满了好奇心理。往往是出现早恋的情况,教师才会去主动干预,干预的手段以道德说教为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社会因素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孩子们可以接触到网络上鱼龙混杂的各种信息,甚至一些不良的黄色的影片,这都会极大的激发他们对男女之情的好奇心。还有我国对于电视媒体资源和app并没有设置观看年龄限制,缺乏对于媒体资源的审查,使得许多孩子接触到超出年龄层的内容,模仿电视中的恋爱桥段,树立不健康的爱情观,对早恋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早恋造成的问题
(一)学习成绩不稳定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抗压能力比较弱,很难同时兼顾学业和恋情。同时处于早恋关系的两个人,往往会受到对方情绪波动的影响,当感情顺利时欢天喜地,感情不顺时垂头丧气。这种情绪上的波动会造成学习时注意力无法集中,心里有别的牵挂,容易分心,这就会使学习成绩受到影响,早恋之后出现学习成绩下滑是常见的事。
(二)与其他同学疏远
早恋之后学生的精力大都转移到了另一半身上,容易忽视其他的同学或同伴。这就造成了友情的缺失,不利于培养同伴关系,这对于学生的健康交往和日后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容易发生过激行为
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比较激动,做事往往不考虑后果,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偏差,容易感情用事。因而当遇到教师或家长对他们进行劝解时,他们就很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认为有阻力伤害他们的感情,甚至作出一些冲动的行为。
(四)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思想不成熟、易冲动,早恋会加剧他们的情绪波动,进而对内分泌等产生不良影响。另外部分冲动的学生缺乏责任感,以一种盲目好奇的心理,过早的发生性行为,极易对身心产生不良影响。三、建议与策略根据何璇的《初中生早恋问题对策研究》一文,他将早恋分为好奇型、从众型、逆反型、暗恋型等几种不同的早恋类型。同一个学生身上可能兼具几种类型,但是要分析出占主导地位的类型。
(一)面对好奇型早恋,及早进行青春期教育
好奇型早恋就是指步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和第二性征的发育,青少年对异性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缺位,学校家长对两性关系讳莫如深,这为早恋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得青少年对早恋产生了好奇。因而为了及早预防好奇型早恋,学校应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印发青春期系列的教科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开设青春期主题校本课程,邀请领域专家、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共同进行课程决策,按照学校实际情况安排课时。
(二)面对从众型早恋,营造不利于早恋的环境
从众型早恋就是青少年受到同伴群体或环境的影响,模仿早恋的同学或是电视中的恋爱,从而发生早恋行为。面对从众型早恋,首先要加强班风建设,营造良好向上的班级氛围。其次教师要与从众型早恋的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倾听学生的想法,不要拿过来人的经验来压学生,尽量采取学生能接受的谈话方式沟通,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面对逆反型学生,培养和谐的朋辈关系
逆反型早恋或是由于家长或老师的教育方式引发学生的不满,或是由于某件事处理方式不当使得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而希望通过早恋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博得家长老师的关注。无论是何种原因,教师都应主动从自身发现问题,主动调整心态反思自我,应认识到尊重学生的重要性,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与学生共思考,坚决避免高高在上,目中无人。
(四)面对暗恋型学生,转移注意力
暗恋型早恋是由于步入初中之后,学校更加重视学习成绩,课后活动的时间大大缩短,学生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而转而向同龄人甚至异性寻求情感慰藉。因而面对暗恋型早恋,家长不仅要注重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学校层面可以通过家长会、青春期健康讲座等形式,告诉家长沟通的重要性。班级层面可以组织班级游园会、踏青、野餐等形式,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二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发现有问题抓紧找机会与学生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