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删《诗》,修《春秋》,提出儒学的价值观和文学观,给中国文学带来深刻的影响。历代儒家继承孔子的文学观,强调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儒家的价值思想,并积极为政治教化服务。因而,儒学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的一面,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学的特色;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影响了文学的自然发展。
关键词:渗透;政治教化;制约
作者简介:何云标;中共西安市委党校
文学的诞生虽然早于儒学,但由于后来儒学重要的历史地位,儒学与文学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儒学对文学的影响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儒学成为文学的重要内容
文学的产生早于儒学。在孔子创建儒家学派以前,已有古代神话传说、记叙在《尚书》里的古代散文等文学形式,尤其是西周、东周和春秋时代的诗歌已有很高的成就,产生了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里充满了自然的情爱和活泼泼的文学描写,经孔子删定,被列为儒家经典,贯穿着儒学的价值观和文学观。《诗经》以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对中国文学,尤其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儒家历代注释研究阐发《诗经》的著作极多,如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和南宋朱熹的《诗集传》等。通过对《诗经》的阐发,体现了儒学的价值思想,同时表明,作为儒学组成部分的《诗经》及诗学,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
除此之外,孔子整理修订的《春秋》,历来被奉为儒家经典。由于其文字简短,寓意深远,《春秋左氏传》又对它加以阐述。《左传》不仅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的史实,表现了早期儒家的“君义、臣行、父慈、子孝”的伦理观念和民本、爱国思想等,而且从文学角度看,其文字优美,富有文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又对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左传》作为儒家经典,同时又是著名历史散文集,使其成为文学的重要内容。
其他如《论语》《孟子》等,既是儒家经典,阐发了儒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又是文学作品,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形象描写和富于感染力的小故事。尤其是《孟子》在文章的写作技巧上比较精细,并长于比喻,善用寓言来说理。这些都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匪浅。
可见,儒学中的某些组成部分本身也是构成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可以说,离开了儒学而谈中国文学,是不全面的。这是儒学渗透在文学之中,从而影响文学的重要表现。
二、文学为政教服务
儒学对文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儒学成为文学的重要内容。儒家提出文学为政教服务的文学观,强调儒家思想对文学的指导作用,更体现了儒学对文学的巨大影响。
儒家强调,文学应为政治教化服务。孔子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对《诗经》总的评价,也是儒家关于文学批评的主要标准。它要求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必须合乎礼义,不应该表现任何违背儒家伦理原则的异端思想,以文学作为实现伦理教化的手段和工具。这一思想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学关于文学为政教服务的主张,主要通过美与刺的方法表现出来。所谓美,指对统治者“盛德”的颂美;所谓刺,指对统治者政治失当的讽刺,以及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批评,其语出自《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讽刺上,主文而谲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其中,刺的主张也是对孔子要求文艺作品“怨”“刺”腐败政治的思想的继承。不论美或刺,都是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为标准,这使得文学与政治教化紧密结合,关心社会政治和时代风尚,并服务于政教。
儒家主张,当统治者的行为符合儒学规范时,文学作品就应加以颂扬和赞美,这自然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当政治行为紊乱及社会风气不正时,则加以讥讽和批评,这又受到统治者的反感以至压制。所以儒学对文学作品社会功能的美刺要求,不仅体现了其文学为政教服务的主张,而且也反应了儒家以文学干预政治与教化的思想。虽然这一这张存在着把文学作为政教的工具的消极因素,但也具有以文学针砭封建社会弊端的积极意义。这与封建统治者奉行的只准粉饰太平官方文学政策是不同的。
三、儒学对文学的制约和抑制
孔子在评价《韶》乐时指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认为舜所作的《韶》乐,既达到了美的标准,又达到了善的标准,是尽善尽美的统一,而认为武王作的《武》乐“尽美矣,为尽善也”(同上),只达到了尽美的标准,而未达到尽善的要求。孔子提出的善与美的标准,也是对文学的要求。其中,善指道德标准,美指艺术标准。虽然好的作品是尽善尽美的统一,但孔子把善的标准置于首位,认为舜继承尧而治理天下,其方式是“揖让”,故其乐舞既美且善;而周武王的天下是通过征伐从商纣王那里夺来的,有“犯上作乱”之嫌,故其乐舞虽美,但却不合于善。对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艺术的善美标准,朱熹加以发挥,认为:“善者,美之质也。”(《论语集注·八佾》)以善作为美的本质,美只是善的外在表现,明显把善即伦理道德的原则置于首位。
儒学以善为美,以善为首要标准的文学观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和抑制作用。文学从人类的实际生活出发,有它自身的要求及其客观的发展规律,需要表达人的情感、愿望,满足人民自然的审美需求。而儒学强调的则是伦理道德原则,以仁义礼智的善性来抑制人们对喜、怒、哀、乐、爱、恶、欲等情感的表达和渴望,甚至以崇性抑情、存理去欲来控制人们对自然情感的流露和追求。在儒学文学观的影响下,不少文学作品里充满了理的说教,作诗也是“言理而不言情”(陈子龙《王介人诗余序》),这就束缚了文人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文学的自然发展。
总之,儒学伴随了中国文学的成长和发展,既促进了其成长,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更全面的发展。所谓中国文学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学与儒学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