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它的产生,发展,变革的过程中,总有些东西消失或新生,又总有些东西能够顺应时代发展长久保留。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国画的技法形式日新月异,种类繁多,但也伴随着棘手的问题——缺乏精神性。为了避免创作中出现“空洞”缺乏“内涵”的问题。本文以荆浩的“图真”说为主线,探索山水创作如何达到“图真”。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荆浩“图真”说的来源,内在意蕴。第二部分为山水画创作达到“图真”的过程遇到的难题、解决方法以及创作心得。第三部分分析了荆浩“图真”说对当代中国画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图真;笔墨;精神性
作者简介:张苏妮;陕西师范大学
一、荆浩“图真”说的来源及意蕴
1.1“图真”说的来源
“真”是中国传统画论中的一个重要艺术范畴,“真”的含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真”是指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真实感。从深的层次来看,“真”代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本质精神——生命力。
“图真”说是五代时期荆浩山水绘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中的概念。荆浩的《笔法记》以“图真”说为中心美学思想,并且提出了“图真”为主旨的“六要”。在荆浩之前,就有许多关于中国画创作的理论,其中包括南齐谢赫的“六法”论、王微的《叙画》以及宗炳的《画山水序》等。荆浩《笔法记》中的“图真”说是在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见解提出的。
1.2“图真”说的意蕴
“图真”说是荆浩《笔法记》的核心主旨,也是贯穿整个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一脉相传,只是于绘画中在主客体关系上侧重点不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的“传神”论强调要注重绘画对象的精神气质。谢赫提出的“六法”的首要准则“气韵生动”也强调表现绘画客观对象的生命力。这一时期的绘画美学思想在主客观上更加重视于表达客观对象的生命性。五代时期,荆浩《笔法记》中的“图真”说,是在“气韵生动”的基础上提出来,指出绘画不仅要表达客观对象的精神本质,也要体现君子之风。这一时期的绘画美学思想不仅注重客观对象的精神本质,也要注重创作主体精神气质。宋代文人画兴起后,文人画强调“逸笔草草”“写胸中逸气”。这一时期的绘画美学思想在主客观上更加重视于表达主观的思想情感。中国画的侧重点从客观物象的真实性表现转移到了主观情感的表达,而“图真”的意蕴在这一转折中更加偏向于“写意”。由此看来,“图真”的内在意蕴与“传神”“气韵”“写意”密切相关,并且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二、“图真”说对我创作过程的影响
从上文中可以大致了解到“真”的含义、意蕴。“图真”说要求绘画不仅要体现客观对象的本质精神,也要表达出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在山水画创作中,如何才能达到“图真”呢?,本文将山水创作过程分为“取真”“图真”“创真”三个步骤,接下来将分别阐述山水画《傲松》的创作过程,遇到的难题、解决方法及心得体会。
2.1创作过程
2.1.1“取真”——选取素材
山水画作品《傲松》选材来源于家乡神农山的风景。由于从小生活在太行山下,熟悉山石的体貌,具有深厚的情感。有益于在创作过程中抒发主观的思想情感。创作第一步,选取素材。多次登山,去观察特属于神农山山石、树木的生长规律、外貌特征,寻找最能够体现其生命力的山石,树木。在创作近景的那颗古松,是神农山顶部特有的几颗古树,观赏者必须从山脚下一步步走上去,坚持登高,不畏艰险,不言放弃才能欣赏古松的美。古松立于悬崖边,它的根部十分粗壮,深深扎入耸立的岩石之中,顽强的生命力彰显在每一枝干和松针上。它又像一个老者,几百年来,无论风雨,都傲然的挺立在悬崖上,静静的注视着山脚下的万物。对于古松独特的情感,把它放到了画面近景作为创作的主体,希望能带给观赏者同样的感受和思考,充分的感受古松在风雨明晦变化中的顽强生命力。其他素材上则选取了最能够代表神农山特点也符合我创作需要的山石和树木。
2.1.2“图真”——技法表现
“笔”“墨”是中国画造型的独特艺术语言,也是表现艺术形象的载体。娴熟的笔墨技法是创作的基础,没有笔墨技巧,再好的素材和构思也难以表达。“图真”意蕴也藏于“用笔““用墨”之中。在创作前,针对性学习了披麻皴表现山石的技法。披麻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以长线条,小结构为准,是表现山水的主要技法之一。此外,醉心于清初山水画家石涛独特的用墨方法。石涛擅长在淡墨半干的情况下用浓墨破染,使其自然的融合,有种浑然一体的表现效果。其山水画墨色丰富变化十分微妙,饱含深厚的情感。
在画面近景部分,山峰挺立,主峰脉络清晰明确富于变化。用淡笔墨勾勒出山石的轮廓脉络,披麻皴皴擦山石的结构,用线疏朗有致,墨色虚实浓淡相适宜。山石上的苔点,分两步点染,先在勾线半干的时候点苔,使点与线自然的融合在一起,之后等画面完全干以后,用浓墨点染,用笔灵活错落,疏密有致,具有节奏感。在树木的画法上,学习了石涛独特的墨法技巧,先用淡墨晕染后再以半干的情况下,以浓墨破染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画面近景的古松,以湿墨勾勒出树干的姿态,在转折处用枯笔加重,树干的结痂处,用焦墨点染,从而达到层次分明、结构突出的特点。松针相对于树干则比较坚硬、具有力量感。松树刚柔相济充分体现其坚忍、顽强的性格和精神。整幅画面近景部分用墨较重,远景以淡笔墨涂出远山的影影绰绰,将用笔与用墨并重,以水墨的皴法语言形式表现山水的自然形质。尤为要指出的是“笔墨为人使”,“笔墨”只是为了达到“图真”的技巧和方法,不能因为笔墨而笔墨。
2.1.3“创真”——意境表达
“创真”是《傲松》创作达到“图真”必不可少的阶段,贯穿山水创作的整个过程,包括取材,运思,构图,笔墨表现。取材过程中选取的松树,既要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又安排到画面构图比例之中,具有和谐性。近景的松树是自我性格的体现,也是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古松经历风雨,仍驻立在山头,静静地感受一朝一幕的变化,坦然面对一切艰难险阻。这种“平常心”坦然的处世态度无论是在创作过程中,还是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挫折时,激励着人们不畏艰难险阻,顽强拼搏,经历磨难。画面中右下角向上倾斜的对角线式构图,具有稳定画面的作用。古松的倔强,高傲,给人一种躁动不安的感觉。山石层层叠叠、高耸入云,静静地伫立。于画面之中。古松的“动”融入了山石“静”,动静结合,追求一种稳重厚实趣味。
2.2创作中遇到的难题
2.2.1空间感的处理
在绘画过程中,对空间感难以把控,近、中、远景用力均匀,每一个层次的墨色相类似,只是在这一层次里推出了前后关系。为了解决画面的空间感缺失的问题,将近景古松下的山石处理为画面墨色最重的地方,起到稳定画面的作用。远山用淡笔墨,使画面有一种远望,山外有山的感觉。近中远景的墨色层次确定之后,其相对应的山石、树木服从于整体的墨色变化。分清主次之后,也就解决了空间感的问题。
2.2.2整体感的处理
除了空间感的问题,画面也具有散乱、缺乏整体感的问题。无论是山石、树木,还是近、中、远景,都是孤零零的个体,没有相互的联系。分析了画面缺乏整体感原因,在于受到西方绘画素描的影响,为了表现山石的体积感,用素描的黑、白、灰关系而去皴、染。只关心画面中墨色变化,把西方的空间透视变化用到中国画上。但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是不同的,中国画采用了高远、平远和深远的透视方法,运用虚实的对比、墨色的变化拉开画面的空间,而不是焦点透视。改正了错误的绘画思想理念,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2.2.3重“技法”轻“图真”
技法的缺失是在创作过程中解决的基本问题。创作过程中,无法做到“意在笔先”就容易陷入表现“用笔”、“用墨”的技法表现之中。例如在画松树时,过分注重墨色的浓淡、干枯变化,松树的外形,容易忽略了对古松的感受以及它精神气质的表达。为了解决技法的缺乏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包括山石树木的皴法以及“用墨”的晕染方法。解决了技法的问题,就要面对如何表现出山水精神和山水趣味。在创作过程中时间拉的过长,对于登山观看到景物的情感就会冲淡,模糊。因此在创作过程中,隔一段时间就登上山寻找感觉。将对景物映象、情感深深的记录在心中并且在创作中表达出来。
2.3创作心得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无论是选取素材,构思,技法表现,每一步都环环相扣,密不可分。构思对于此次创作中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它决定作品是否具有思想性、精神性。在构思过程中,既要进行素材选取,又要对选取的素材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山石树木,进行构图的安排。在创作之前,作品要达到的效果已经存于脑海中。笔墨技法的缺失可以靠刻苦的训练培养。但是构思空洞缺乏,会使作品死板、无趣,此为大忌。在此次创作中,不仅看到了绘画取材、构思的重要性,也深刻的认识到了自身笔墨技法方面的不足。
三、“图真”说的当代意义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艺术文化也向多元化发展,种类更加日新月异,对于中国画的发展来讲是机遇又是挑战。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画在它的产生,发展,变革的过程中,有些东西不断的消失或新生,而有一些东西又总是能够顺应时代长久的保留着。那什么才是中国画中总是能够顺应时代长久保留的东西呢?答案是符合中国传统精神的绘画。在当今社会,大部分艺术作品流入市场作为商品,用于家居装饰,其装饰性大于精神性。而购买者对艺术商品这种装饰性的要求,迫使一些画家为了卖到好的价钱。过分注重新技法和画面效果而失去了精神性的表达。消费商品经济可能会使艺术的评判标准模糊和混乱。
为什么在当初如此辉煌的中国画在当代社会地位如此卑微?为什么当代中国画处于止步不前呢?实际上,当代中国画最缺乏的是“真”。这里所讲的“真”是生命力的表达,是中国传统精神的继承。传统中的经验告诉我们“笔墨当随时代”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中国画创作要切入当下社会文化,融入自己的感受,以贴切的绘画语言来应对今天的文化体验。“图真”说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一脉相传,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图真”的当代含义就是画家在继承“图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时代精神内涵的艺术形态,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当代社会环境中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吴冬梅《中国画“图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陈旭光《艺术的意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潘运告编著《元代书画论》[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0.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王伯敏标点注释:《笔法记》[0.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7]张之沧:《艺术与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O.合肥,安教育出版社,1995.
[9]宗白华:《美学散步》[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1.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