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彝族“跳菜”文化的传承现状和发展研究 ——以云南大理南涧地区为例

摘要:跳菜”是少数民族彝族的一种舞蹈形式,作为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的传统民间艺术,被誉为南涧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主要在迎接客人、重大庆典时表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南涧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传统跳菜艺术经过发掘、整理、创新,逐渐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成为南涧县的一张靓丽名片。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当今,如何把这张靓丽的名片加以更好地保护和更健康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彝族;“跳菜”;文化

一、南涧彝族跳菜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跳菜”是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的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彝族民间传统艺术,彝语称之为“吾多哈”,雅称“奉盘舞”,俗称“抬菜舞”,其表演形式为,引菜人和抬菜人从厨房到餐桌在音乐的伴奏下,起舞上菜,诙谐幽默的按棋子的布局摆菜。南涧跳菜起源于原始母系社会时期,盛行于唐朝民间。,当时跳菜主要是用来祭祀、欢庆,是一种祭祀性活动。考古还发现,跳菜在唐朝就已存在,昆明晋宁出土的铜纽扣上有一种舞蹈纹饰--盘舞(举着圆形的盘子跳的舞蹈),这个盘舞就是属于跳菜类型。清朝直至民国时期,举办跳菜表演的习俗开始蔚然成风,当地彝族人进行喜庆、婚礼、丧事等活动时,跳菜是宴席上常见的助餐表演。当时的跳菜表演者为了让客人们喜悦,常模仿动物的一些俗气动作以表现诙谐幽默,因此跳菜被人们认为很俗,跳菜人和唢呐匠也被看作是下流之辈。自1991年4月南涧乡土艺术家们将流传于民间的“宴席跳菜”搬上艺术舞台至今,南涧跳菜从民间办宴席上菜时跳的一种礼节性舞蹈发展成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代名词,成为南涧、大理乃至云南叫板世界民族艺术的重磅武器,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和民族文化艺术的奇葩。跳菜“跳”出云南彝族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跳菜,各种舞蹈动作都抒发了云南人民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手托金鼎”大跳的豪迈,展现了彝族雷厉风行的耿直“喜鹊蹲窝”的实在;,展现了彝族诙谐幽默的乐观“苍蝇搓脚”;的收放,展现了彝族伸缩自如的弹性;“双羊顶架”的对抗,展现了彝族敢于竞争的斗志;“仙猴攒食”的惊险,展现了彝族应对挑战的勇气;“五谷丰登”的隆重,展现了彝族喜迎丰收的欢乐。目前,跳菜分为“宴席跳菜”和“舞台跳菜”两种。其中音乐部分包括声乐(彝语方言)和器乐合奏,器乐中所使用的乐器有大号、大铜、九点、唤呐、海螺、大锣、小拔、板鼓等。在2003年,文化部就正式将南涧县认定为“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在2008年将“彝族跳菜”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云南省政府批准并颁布了《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南涧跳菜传承与保护条例》。这些举措都为彝族“跳菜”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南涧彝族跳菜的发展现状

(一)跳菜的表演形式从单一原生的“宴席跳菜”发展成与其他传播形式并存

1“宴席跳菜”

“宴席跳菜”也称“席间跳菜”或“原生跳菜”,是当地彝族群众在结婚庆典、新房落成、迎接贵宾、给老人祝寿等重大喜庆场合,宴请宾客,为增加喜庆气氛而跳跳菜舞,讲究“吃着并快乐着”。

2“舞台跳菜”

“舞台跳菜”它在“原生”跳菜的基础上,传承了“打歌”的舞步,沿用了“原生跳菜”中的音乐元素,紧扣粗犷、豪迈的风格特征,应用现代舞蹈编排技法,编创成符合舞台艺术要求、符合观众审美趣味的舞台作品。舞台跳菜根据表演地点或舞台大小又分为“舞台跳菜”和“广场跳菜”两种,演员通常在20人左右,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刚健有力,声音高亢明亮。“舞台跳菜”是南涧跳菜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之一,观赏性强,宣传迅速,是对外艺术交流的一面旗帜。

(二)南涧跳菜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民间表演者”和“舞台表演者”两大表演人群

民间跳菜表演者一般以彝族人为主。由男性和女性组成,年龄在35-60岁之间,文化水平在小学初中水平,他们平时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有宴席需要表演时,他们会以宴席场合的大小决定跳菜人数的多少,一般有6-12人聚集在一起组成表演队伍,现在这些表演者通过微信相互联络。而舞台表演者大多指艺术团的专业演员,男性居多,年龄在25-60岁之间,文化水平在本科及本科以下,他们经过专业的训练,以表演“舞台跳菜”为主,偶尔也会接受邀请到民间宴席表演。

三、影响南涧彝族跳菜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南涧彝族跳菜市场面狭窄,发展资金匮乏

“跳菜”作为彝族的一种特色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彝族人口将近900万,但是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省份。以云南为例,彝族主要分布在南涧、临沧等地区,分布面相对狭窄。这也就决定了周边地区对于彝族“跳菜”的接受度不高。长期以来,“跳菜”这种表演形式只在南涧及周边少数地区传承,而很少拓展到更远的地区。并且没有多余足量的资金去养活跳菜艺人,不能够让“宴席跳菜”的表演者得到专门的训练,导致跳菜的传承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跳菜艺人对跳菜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不高。

(二)南涧彝族跳菜的原生态艺术特征逐渐被淡化

随着近年来云南省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为彝族跳菜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也涌现出了一些“职业”跳菜艺人。但是这部分艺人本身也存在不足,例如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艺术培训,虽然跳菜表演能力较强,但是缺乏创新能力,不能将跳菜表演内容与当代人的观赏需求结合起来,跳菜表演的艺术效果不理想。还有的表演艺人将“跳菜”当成了一种谋生工具,为了表演而表演,不注重表演质量和文化内涵,也会影响人们对于彝族跳菜的认识和印象。跳菜文化在逐步被商品经济冲击,表演程式为了迎合舞台艺术要求或商演的需要在发生改变,比如为了吸引客人的眼球,跳菜舞被人为地加入了一些现代舞蹈的元素,跳菜艺人不按表演程序表演南涧跳菜原生态的保护问题变得十分迫切。

“跳菜”,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古色古香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的内涵通过跳菜的形式展现出来,由衷地表达出南涧彝族人对亲人朋友的祝福和爱,表达出对远方客人的热烈欢迎,这是“南涧跳菜”在当今社会仍然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如今,随着群众参与度的提高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南涧彝族跳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在运用现代科技带动南涧跳菜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应该过度的去改变跳菜那种原生态的本质,彝族人对客人的深情厚谊和热情好客的本质也不应该被过度现代化,这些都是南涧跳菜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和重视的原则。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