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像的产生与丧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普遍对死亡和死亡后的未知世界产生恐惧,于是宗教成为了人们对死亡的一种慰藉,人们试图用图像延续生命、驾驭恐惧。几千年来,佛道思想的影响对中国影响深远,佛道生死观在丧葬文化和习俗中有大量的体现。在中国的观念中,大地具有永恒的意义,所以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与大地一起化为永恒。因此土葬形式在中国传统丧葬中最为广泛,为后世带来了大量的令人震撼不已的陵墓艺术。但是陵墓雕塑和图像本身也显示出一定的社会特权,并且具备强大的威慑力,不仅是对当时社会,并且还充斥着当代视觉空间。近代中国受西方影响巨大,随着工业文明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到来,传统的土葬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上海租界建立中国第一所火葬场后,出于对卫生防疫问题和日益凸显的墓地占领社会空间问题的考虑,火葬形式逐渐流行起来,图像和死亡之间的关系逐渐淡化。
关键词:陵墓、丧葬、佛道、图像
一、佛道生死观下的陵墓艺术
(一)、受佛道生死观影响丧葬文化
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矛盾纠结,在几千年来的佛道思想影响下,信徒从对死亡的恐惧逐渐转变为对死后后世界的向往。法国思想家媒介学创始人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认为图像源于丧葬,在西方人化为图像就是得到保护,石头雕像带着复活者的姿态,让消逝的生命以永恒的形式留存下来,西方的宗教文化中,人们对着圣像祷告寻求庇佑,或者在神像上刻铭文,以求得神灵对敬献者的感谢。有意思的是,“巫术”在英文中是“magie”,“图像”是“image”,根据英语常用的造字法——相关相仿法来看,两个词之间仅仅是元音字母替换位置,明确的表明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因此求助于图像,就是求助于魔法。由此看来,中西方都共同认为古老的艺术与死亡神秘、丧葬宗教有关。对死亡本身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佛教将死亡视作解脱,而道教所谓的道在一定意义上是指宇宙的万物法则,追求天人合一,超越肉身,实现精神上的飞跃。在宗教的启发下,人们有了直面生死的勇气。在道教文化中,人死是抛弃肉体的束缚,有希望和机会飞升成仙,这区别于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与生俱来的神。因此在中西方丧葬文化中二者对待图像的态度也有所区别。中国大量的墓葬出土雕塑及绘画更多是祈祷死后升天,西方用雕塑、蜡像等遗体的复制品延续死者的“生命”,用图像拉近人和超自然之间的距离。但是二者的出发点都是用图像来安慰在世者,克服对死亡的畏惧。
(二)、承载灵魂永生信念的陵墓艺术
陵墓从整体来说是一件巨大的雕塑作品,它体积庞大,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崇高感;其次陵墓中的陪葬品和雕刻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墓主人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工艺水平以及审美特点等;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即陵墓是古人生死观的集中体现,陕西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有着大量的陵墓资源,除了神秘的秦始皇陵外,新发掘出土的唐代壁画墓就有90余座,尤其以唐太宗昭陵为代表。天象图体现了古人对天地的崇敬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但是昭陵墓中的天象图还具有宣示皇权的作用。因道教积极的生死观影响,在昭陵壁画中,画师尽力将死亡表现得愉悦平和。唐朝作为“三教合一”的特殊朝代,宗教思想极为昌盛自由,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画坛更添新的色彩,当然佛教在中国的盛行有一部分原因是佛教灵魂救赎的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的丧葬观不谋而合,并且在中国本土化了。
二、陵墓艺术背后的图像特权及威慑力
(一)、陵墓所反映的社会特权
陵墓是丧葬文化中的特殊概念,因为它还提现了鲜明的社会特权。丧葬有薄厚之分,只有生前就具备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人才有修建陵墓的权利。其次,不同等级之间的王公贵族的陵墓差异也是巨大的,无论是规模、修建选址还是陪葬品都能体现出这些差异。其中帝陵是重点考察对象,因为它的发掘价值极高,出土的文物体量巨大且十分珍贵,建筑、装饰、纹样等单从艺术的审美性来说就已经是代表了当时社会最高的的工艺水平。在登封黑山沟出土的宋墓壁画中,一般都是宴饮、侍寝等生活场景和升仙、宗教信仰题材是封建社会掌权者厚葬观念的集中体现。宋朝的陪葬品制度非常明确,《宋史·礼二十八·凶礼》,规定了各品阶级官员的陪葬品数量和质量,陪葬俑也按照尊卑顺序排列围绕墓主人。
(二)、图像所散发的威慑力
图像是具有强大威力的,因此掌握图像制作的权利至关重要。在宗教中,神明的形象都是通过虚构幻想出来的,无论是哪国文化中神明都与人类的外形极其相似,甚至在画师的笔下,可以任意捏造其长相,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神的形象都是按照当时艺术最重要的赞助者——美帝奇家族的成员来画的。人们面对神像雕塑膜拜都不自觉有一种畏惧尊敬的感觉,这便是图像的威慑力,但是这种力量本身并不来自于图像,也就是说并非来自于它的线条色彩造型等,而是图像背后的本体。
三、工业文明下逐渐消失的土葬形式
火葬作为从远古时期就存在至今的丧葬形式,在中国传统普遍意识中,认为火葬是“挫骨扬灰”,是对于人最大的惩罚,灵魂和肉体都无法得到安息的方式。因此这种丧葬形式仅在个别少数民族中流行,例如土家族自身主要风俗习惯是举行火葬,认为“人死,火烟上天”是升仙的表现,但是自清朝雍正皇帝施行“改土归流”之后,道教思想改变了土家族的信仰和观念,土葬随之兴起。19世纪末西方流行病肆虐,严格管控尸体的需求凸显出来,而火葬就是最为彻底的形式。近代中国火葬实践主要是来自于上海的西方租界,当时是为了防止尸体传染疾病,并且缓解墓地面积压力对城市建设的威胁,于是租界当局建立了静安寺公墓火葬场,虽然精英阶层出于对流行病防疫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考虑,并将火葬视为进步,接受并推广这一形式,但在民间却基本并不被接受,在激烈的争斗和卫生机关的推动下,也还是艰难地实施了起来。另外照相机技术的发明减少了图像原本带有的神秘色彩,图像与死亡、巫术、宗教等概念的关系淡化,更多成为一种日常记录照相机技术的发明减少了图像原本带有的神秘色彩,图像与死亡、巫术、宗教等概念的关系淡化,更多成为一种日常记录。后来在伍连德、伍廷芳等人的努力下,火葬逐渐成为了中国新社会普遍接受的丧葬形式。
结论:
陵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产物,它不仅体现了佛道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比较积极的生死观,还体现出阶级差异带来的的社会特权。陵墓中文物的材料、工艺、纹样等对当今的设计理念都有重要启发,对陵墓的重视就是就是对人文的关怀,因为只有对人本身存在的问题加以思考,陵墓才有了鲜活的意义。陵墓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图像艺术,每一次的开发与挖掘都对社会有强大的影响和威慑力。在各种因素的促进下,传统的土葬形式被火葬取代,这意味着不会再有新的陵墓修建,但是陵墓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在今天仍具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雷吉斯·德布雷(法).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M].黄讯余,黄建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徐伟.探析唐昭陵墓室壁画的艺术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5.
[3]李灿.“绝不归骨故山”:近代上海关于火葬的争论及实施(1895-1949)[D].南京大学,2016.
[4]赖流旭.佛教死亡关怀研究[D].西南大学,2018.
[5][刘涛.宋墓壁画等级特权的寓意及其文化背景探析——以登封黑山沟墓葬为例[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