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

作者简介:吴超,华侨大学招生处;发表于《继续教育研究》杂志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之重要不可否认,同时当代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而这一系列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遭遇严重的削弱,甚至无效。面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必须首先追问生成这一问题的诸多原因、诊断这一问题的本质,从而探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
 
  一、公信力缺失的具体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获得社会成员信任的能力,它代表着公众对其价值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认可度和影响力[1]。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缺失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强、认同度不高
 
  亲和力用于比喻让人愿意接触、使人亲近的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前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远没有达到让大学生自愿自生自发亲近的状态,很多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就想当然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枯燥乏味的意识形态说教灌输,视为假大空的非真理性认识,所以在潜意识里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敏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大学期间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甚至在还没有弄清楚什么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之前就加以排斥,甚至还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与其等同起来。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天然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公信力缺失的首要表现。认同是个人向集体、他人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进行模拟、内化,并形成行为方式的过程,是属于心理过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成效问题。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认同度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感知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主导原则及其相关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进一步具体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则知之不多,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仅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求甚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并按其要求指导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因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不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公信力缺失的重要表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不足
 
  执行力是利用资源,有效落实规划、贯彻意图,保障目标达成的操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力是让思想政治教育进课本、进课堂、进入大学生心灵的落脚点,是大学生是否将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践履行动的重要表现。
 
  在学校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推动其从理论上到实践的工作机制,不能从制度上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际上来,而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在教育工作者层面,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方式方法,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应有引导力和说服力,难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里,进而让大学生做到自明自觉。在受教育群体层面,大学生群体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有限,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偏差,尤其是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规避这个概念。这些都很直观地反映在相当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而不信、知而不行上。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力不足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滞后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差,突出表现为教育内容选择的矛盾、职能定位上的模糊、教育主体意识不强等三个方面。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利益认同”和“价值认同”间不合理的匹配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缺失的内在因素。长时间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对受教育者的利益诉求产生忽视、错视,片面强调价值认同,以理想化的价值观念“号召式”地规划人们的思想和行为[2]。很难实质性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和价值上实现受教育者的物资需要和精神诉求,无法使受教育者获得价值理想与利益需求方面的统一性、一致性,进而阻碍了他们实现价值认同与利益认同的统一性、一致性。这种片面追求价值认同的惯性思维显然不符合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动机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且有悖于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规划。就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而言,其职能定位的多、杂、滥,边界的甄别模糊,政治性目标过于突出,缺少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使得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不清、客体义务不明、实施效果缺失。就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而言,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片面性、实施的单项性,导致主体性不强、能动性发挥不充分,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大学生教育培养的学科,也是育人成才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以丰富的内容吸引人、以真实的情感感染人、以现实的题材教育人,从个人价值实现与教育使命落实的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焕发一个学科、一门艺术的内在价值,从而提升其有效性。
 
  二、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公信力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应当是一种人的教育,是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关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它探讨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变化实现人的规律,包含思想意识、政治观点乃至道德观念的传输和引导等内容。作为一种以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和道德文化传承与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必须是建构在“人的生存需要”基础上的。对人的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宝贵的内在价值。
 
  人的问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的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一种理论是否能说服人、真正地被群众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对群众需要的满足程度[3]。大学阶段,作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陪伴”不可或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当建立在人的特别是大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引导的重要手段,其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认识人的内在价值,认识思想意识、社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帮助他们作出政治观念的选择。长期以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大学课堂上,我们只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门公共课程对待,忽略了大学生思想发展、道德形成的内在需求和规律,采取从教材到教学、从考试到学分的简单学习和认知过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简单地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门必修课,是学生获得学分的手段和工具。
 
  单纯的路线教育和信念教育,不仅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是目的”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人的提升和培养的内在价值,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大学生在形式上接受了教育,记住了概念,但其本身传到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念和政治意识没能走入大学生的内心。对大学生内在道德的、心理的乃至精神的需求的关注不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被忽略,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缺失的最本质原因。
 
  (二)公信力受到社会转型时期特定矛盾的冲击
 
  无论是从国际大气候还是国内特定的环境看,当今世界和当下的中国都正经历着深刻变革的阵痛和纵深发展的消长。不同意识形态的较量渗透、不同文化思想的碰撞激荡、不同主体利益的纠葛交替,使得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愈加多元和嬗变。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并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和高风险期,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结构之间的不相适应愈加凸显,利益格局在深刻调整过程中,必然产生特定的阶层利益冲突和矛盾,产生大量的利益协调与利益表达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矛盾,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困难程度。大学生感知着外界社会的种种冲突与问题,内心进行着自我思考与判断,他们在认知与选择过程中也面临思想的矛盾与冲突。在各种相互激荡的思潮中,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尤其显著的影响,它在为大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的新钥匙的同时,也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不断呈现多元化、分散化的特点,进而使得灌输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而大大降低[4]。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深化,政治领域中的社会治理改革、民主法治建设逐步向深水区试探,这种试探必然在全社会中释放相应的信号,并在不同阶层、群体中生成不同的猜测、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使得我国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之间不适应的问题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已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制约。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建设是长期且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
 
  政治建设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也必须依靠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领导。我们既不能停步不前,也不可操之过急[5]。我国当前普遍存在一股急功近利的社会情绪,对待我国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也是如此,一部分群体总是希望民主与法治建设在短期内有质的飞跃,一旦出现事与愿违的事情,即便为真,亦假理解,并在言行上表现出不信任和内心对抗,使亲和与公信更加难上加难。
 
  (三)公信力受到大数据和新媒体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来源越来越广泛与便捷,在各种思想意识的激烈碰撞和激荡的博弈中,思想处于可塑期的大学生的选择更加摇摆不定,评判标准与认同程度更加多元、多样和多维。互联网和新媒体作为当前大学生课余生活甚至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不仅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式和内容,还消解了高校、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垄断权、主导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教育对象、内容和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6]。当代大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一元价值观念的接受,而是多元的价值选择。与此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在进步和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局限于一元灌输的思路中,难免失去吸引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生命力和革命性,在教育内容上,要减少空泛的说教内容,以社会真实写照为佐,多以史事为鉴,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内容的真实性;在形式上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各种形式,拓宽教育的影响形式;在目的上,更要突出以人文本,强调其对于人的教育和培养意义,关注人的内在需求。
 
  可以预见的是,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一定是在与多种思潮的辩论和斗争中进行的。这就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生活化,也就是通过生活教育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和目的[7]。摒弃唯我独尊理念的灌输,在分析阐述多个不同价值理念的情况下让大学生自愿选择,是我们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必然出路。
 
  三、公信力缺失的求解思路
 
  (一)发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培养的内动措施
 
  1.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高度凝练和具有生命力的理论
 
  为依托,树立信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高度凝练和具有生命力的理论,要能够从国家、社会、集体和公民层面,观照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当前,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使之适应新形势下所产生的多种经济问题和社会意识思潮。把大学生思想与实践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质与对国家的真切关心、对深化体制改革的自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坚定结合起来[8]。
 
  2.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人的价值实现为目的,改革思路,回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来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的,在于人的提升,必须立足人的本质特性和本真价值,要充分尊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象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让大学生自身发自内心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人翁[9]。
 
  3.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热点,与时俱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生活化关注现实生活。不仅要有理论价值,还要具有现实意义。因而要关注社会热点,通过现实性的事件和例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现实性和革命性。摒弃唯我独尊理念的灌输,在同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中展现主流价值观念的生命力和价值,吸引大学生的理性选择。
 
  (二)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培养的必要手段
 
  1.尊美崇善,以真为本,实现感染力、亲和力与公信力的统一。内容的真是基础,形式的美可以使真的内容更加生动地展示,使大学生受教主体能够被感染,能够与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方法产生思想共鸣。在此种意义上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立足当下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尊重规律,切实从大学生受教育主体的角色担当考量工作的开展,切实让刻板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人情味、包容性和贴近性,使教育工作回归人本,最终强化大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同感[10]。
 
  2.善待学生、包容其异质言行。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任何人都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和知识,在思想教育工作的两个主要主体中,教育工作者未必在各个方面都可为人师,受教育者在某些方面要强于教育者。为此,教育者必须主动放低身段,走近学生、融入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塑造学生,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触时代的脉动,反映理性诉求,同学生一道解决社会转型期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社会文化与社会制度的不同改变。
 
  3.要真正树立公信,根本上还是要真实至上、诚信为本、透明开放。形式的创新,只是解决了感染与亲和的问题,在教育的内容上要坚持尊重历史事实、讲明事实真相,让学生明晓为什么要接受我们的引导。要善于从全球视野、历史现实、个人情感的角度,寻找新的工作定位,在全局下思考问题,在全球化中谋划工作,在全媒体中集成发展。
 
  (三)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培养的教育范式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的工作,必须立足人的本质特性和本真价值,而以人为本就是人的最大本真价值。以人为本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上位尊崇和基本依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秉承人本理念,就是要充分尊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象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让大学生自身发自内心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人翁。
 
  2.从学校和教育者的层面,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主体作用,就是要搭建能使大学生发挥主人翁作用的平台。这种平台包括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发展成长的方方面面,总体上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对那些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制度设计、制度实施和监管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取得大学生的认同;二是对大学生的处理、处罚要建立在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所能容忍的最低限度;三是对大学生的奖励、宽容要达到最大的限度范围。
 
  3.培育新型的大学生群体文化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富有自组织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群体,其重要标志是具有开放、理性、活跃的群体观念,是一个拥有整体价值取向趋同、内在利益关联紧密、自我组织能力强劲的社会共同体。培育大学生新型的现代群体文化价值观,必须根植于对中国政治、社会发展根本基调的高度认同,必须放置于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建设中问题的正确认识,必须尊重并接受他们对中国发展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贡献。
 
  参考文献:
 
  [1]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J].向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01)
 
  [2]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J].李德才,李凡.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8)
 
  [3]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J].汤秀娟.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2)
 
  [4]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二题[J].周宏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8)
 
  [5]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J].罗爱军.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6]思想政治教育的黄金规则——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J].王葎.当代教育论坛.2006(01)
 
  [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课题组.中国青年研究.2005(07)
 
  [8]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J].朱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06)
 
  [9]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及提升途径[J].郑杰.江淮论坛.2004(01)
 
  [10]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J].陈春萍,宋元林,尹杰钦.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