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丁赛,商洛市初级中学;发表于《地理教育》期刊
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许多反映地理现象的信息,地理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可将一些内容作为课堂的导课材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导课材料中包含的地理信息提取不充分,材料利用率不高,导致好的材料浪费。甚至出现重复、导课材料过多的现象,造成材料冗余、类型复杂,学生眼花缭乱,变相浪费课堂时间,加重学生理解负担。部分材料与授课主题关联度不高,导而无用,表面成功导课却互动不足,学生被动麻木地看或者听,但不知所云,没有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导课价值不大。还有的导课仅仅在课堂前几分钟出现,之后的授课过程全然不见导课环节的后续发展,真正的课程完整性断裂,没有贯穿课堂始末的线索。
何为导课,重点在于“导”字。导入授课内容的主题,铺垫完整课程内容的主线,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基于此,笔者结合实际导课案例说明如何有效利用导课材料。
一、导课材料应与授课主题高度相关
教师在选择导课材料时要明确本节课主题,避免需要经过多层转换之后才能到达课程主题,学生容易陷入“这节课到底要讲什幺”的困惑中,浪费课堂时间。例如,在七年级上册《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这节课中,一位老师导课如下:
古诗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因为身处庐山之中,不能看见庐山面貌,对于地球来说,我们又如何窥其全貌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分布。
这段导课中有三部分内容:身在庐山不知其貌、如何窥得地球全貌和海陆分布。如若教师不点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会一头雾水,疑惑其内在联系。“如何窥得地球全貌”是怎幺做,“海陆分布”是地理描述,两者属于不同的内容。学生在七年级第一章已经学习了地球外貌是一个球体,该部分知识已经成为学生的已有经验,当教师这样询问时,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想到这个角度,与本节课主题偏离,这样的导课就是失败的。此时,教师如果不点名两者之间的关系,强行转到授课主题之上,有假性导课之嫌,有“导”之貌,无“导”之实。因此,导课材料一定是和授课主题直接相关、快速切题的,教师自身要使用过渡语言引导学生从导课材料向授课主题靠拢,增强学生思考的信念感,避免“明明与题无关,却强行扯上关系”的尴尬。
二、结合授课内容全面提取材料信息
实际导课过程中,教师有时候面临材料极好,但利用不足的问题。无论是哪种媒介,如果能够充分、全面地挖掘其中隐藏的信息,这些都将成为引导学生思考和课程内容过渡的重要内容。下面以《黄河》导课常用素材《黄河颂》节选内容为例详细说明: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具体如表1所示。
在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里,我们看到诗中的它是波涛汹涌的,从昆仑山来,奔向黄海。是否这条河流在哪里都是这般汹涌澎湃,它具体从哪里而来,是不是昆仑山?真的奔向黄海了吗?“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黄河流经的每个地区都是如此浑浊吗?如果不是,哪里浑浊,哪里清澈,为什幺呢?此处的浑浊是什幺原因造成的?它会对其他地方有什幺影响?我们应该怎幺做解决这些问题?这一切问题都将在今天的学习中得到解答
一般性提取对该素材的信息挖掘太浅,仅仅提取了“黄河”这一个信息,匆匆进入主题,学生没有对材料深度思考和加工,教师在接下来的授课环节中可能要引用新的素材过渡知识的导入,增加了材料收集的工作量,学生接收的材料种类和数量过多,无形中加重了思考负担,降低学习兴趣,变相缩减课堂容量和效率。抑或按部就班逐个展示知识,忽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知识的完整连贯性。
全面性提取则充分提取素材中关于黄河的所有信息,并以问题的形式抛出,瞬间增加材料的广度和厚度,快速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些内容也是授课内容的引导和过渡。教师利用素材问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在思考,绝大多数会对一些问题产生疑问和好奇,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有了思考和兴趣,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互动随之产生,为整个课程内容的顺利有效开展做好铺垫。
三、导课信息应以线索的形式贯穿课堂
导课作为整个课堂的排头兵,很多人认为它的作用仅在导课环节,之后的课程环节不需要有其参与,这是一个片面的认知。导课不仅导入主题,还可以引导整节课的思路走向,以线索的身份存在,维持课堂的完整。从本质上来讲,导课材料也是组成课堂内容的素材之一,如若对课堂内容后期的开展有效,教师却没有发掘到位,这其实是一种浪费。下面对两种模式做以说明,如表2所示。
断裂式应用本可以将导课材料的信息延伸到后期的课堂内容中,使得课程有一条主线串联,减少重复的素材使用,学生的思维过程也是完整的,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学生便可理解接受新的内容。导课之后将这部分素材信息弃之不用,长此以往会给学生一种“这些材料的挖掘深度仅此而已”的错觉,不利于学生深度思维的培养。
贯穿式应用中将导课素材利用到了极致,充分挖掘信息,与课程内容高度相关,并在课程进度合适的时机抛出问题引导,学生顺着这条主线认识理解长江的各部分内容,整个过程逻辑紧密不分散。诗词内容既是导入又是线索,无形之中创造了情景,将较为零散的知识全部串联起来,学生高效识记课堂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结语
教师在选择导课材料和后期利用时要多思考,对照授课教学目标的要求,最大化地和导课环节衔接匹配,导课既可抛砖引玉,也可贯穿始末,它不仅导入主题,也可导入线索。好的导课能使课堂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效率,减轻教师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