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岳兰1,蔡大波2,许武成1,1.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2.重庆市朝阳中学;发表于《地理教育》期刊
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核心素养作为中学生必备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四个主要方面。而目前高中地理学习主要是针对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极少关注地理知识中的“相悖现象”和生活中的“反常”地理现象,部分学生无法对生活中地理现象进行合理解释,还有部分学生缺乏地理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由此可见,学生在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等方面培养不足。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对地理知识中的“相悖现象”和生活“反常”地理现象的关注,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较大帮助[1]。其次在近几年高考中,生活中的“反常”地理现象与教材中地理“相悖现象”即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作为高考热点,在考试中频繁出现,也是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掌握地理知识中的“相悖现象”有利于准确判断地理高考趋向,对复习备考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相悖现象”概念界定
地理“相悖现象”指看似矛盾,其中又存在着内在必然联系的地理现象,即看似相悖,实际不相悖,能用所学地理知识进行解释。在地理知识中表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在生活中表现为“反常”地理现象。例如:青藏高原较强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与寒冷的气候之间的关系[2]。
二、高考中常见地理“相悖现象”典型案例阐述
1.地理教材中“相悖现象”即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典型案例阐述
分布区一: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在气压带与风带单一因素影响下本该是热带草原气候却在综合因素影响下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成因:纬度低,气温高;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从海洋上带来暖湿气流,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多;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的作用。
分布区二: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在气压带在单一因素影响下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却在综合因素影响下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成因:虽然纬度低,气温高,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但由于东非高原海拔较高,气温与降水比同纬度低,不能达到热带雨林气候标准,所以成为了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区三:青藏高原是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在太阳辐射单一因素影响下本该气温较高却在其他因素影响成为我国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成因:由于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所以白天太阳辐射强,而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差;风速大,不利于热量积累和保持,气温低[3]。
2.生活中地理“相悖现象”即生活中地理“反常”现象典型案例阐述
分布区一:2020年11月17日,四川泸州古蔺冬季本该低温,却出现了35.8℃高温。成因:当地受干热风加上地形影响,产生了焚风效应,气流下沉增温。
分布区二:2019-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病毒以极快的速度传播。除了病毒本身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之外,爆发期正处于春节期间,人口流动量大,交通便利,人口的快速流动加快了病毒传播速度。
分布区三:2009年7月22日,太阳从圆变缺,白天突然变成黑夜。成因:日全食一种常见的天文现象,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发生。对于地球上部分地区来说,月球位于太阳前方,来自太阳的部分或者全部光线被挡住,因此看起来太阳呈现的是一部分或者全部消失。
三、调查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四川某中学5个班的246名学生,调查内容涉及对地理“相悖现象”的兴趣程度,对教材中地理“相悖现象”掌握状况,对生活中“反常”地理现象关注度和解释能力调查等方面。共发放问卷246分,收回有效问卷246份,问卷有效率100%。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以下问题。
1.大部分学生对地理“相悖现象”具有较强的兴趣
问卷显示比较喜欢和一般喜欢的学生占全部的77%,不喜欢的仅占23%,可以得出大部分学生对地理“相悖现象”具有较强兴趣。
2.学生整体上对教材中的地理“相悖现象”即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掌握欠佳
问卷显示掌握一些和不知道教材中的地理“相悖现象”的学生人数占66%,只有34%的学生掌握大部分,可以得出一半以上的学生对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掌握欠佳。
3.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相悖现象”即“反常”生活地理现象缺乏关注,且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的能力不足,地理核心素养有待提高
问卷显示能发现生活中的“反常”地理现象且能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的学生仅占10%,能发现不能解释和不能发现也不能解释的占90%,可以得出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四、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
根据对地理“相悖现象”的兴趣程度,对教材中地理“相悖现象”的掌握状况与对生活中地理“相悖现象”的关注和解释能力的调查统计整理的数据,我们再次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把程度最高的“比较喜欢”、掌握大部分、能发现且能解释作为A类,把程度次之的“一般喜欢”、“掌握一些”、“能发现不能解释”作为B类,把程度最低的“不喜欢”、“不知道”、“不能发现也不能解释”作为C类。通过图1我们会发现从“比较喜欢”到“能发现且能解释”的A类人数呈现下降趋势,从“一般喜欢”到“能发现不能解释”的B类人数呈现上升趋势,从“不喜欢”到“不能发现且不能解释”的C类人数呈上升趋势,充分说明学生对教材与生活中的地理“相悖现象”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但运用知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低,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中学生存在的上述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学生地理知识学习量相对较少,储备不足;第二,教师较少进行生活化情景教学,学生缺乏建立所学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的能力;第三,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不足,教师教学中往往采用直接讲授法,以传输知识为主,学生思考较少,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第四,中学阶段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缺少户外考察,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亲近自然与探索自然机会较少。
五、中学地理教学中引用或关注地理“相悖现象”的作用分析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引用地理“相悖现象”对提升课堂质量与学生地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课堂导入,可以创设情境,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关注度;第二,穿插在课堂中可以承上启下,打破传统“满堂灌”的上课形式,丰富上课内容,提升课堂内容的趣味性;第三作为课后思考,可以在知识上形成强烈反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巩固课堂知识,丰富地理知识储备;第四,有利于实现生活化情景教学,学生活学活用,在生活中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体验地理知识,培养地理观念,感悟地理之美[5],增强地理的区域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第五,熟练掌握教材,前后知识形成联系,准确把握区域地理中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易考点与易错点,提高复习备考效率;第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关系密切,生活中的地理“相悖现象”可以作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借助乡土资源培养地理核心素养[6];第七,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让学生善于从多因素,多角度,多方面分析地理现象,避免从单因素,单方面进行分析,锻炼逻辑思维,提升地理分析能力;第八,正确分析自然现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养成尊重自然、欣赏自然与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六、结论
地理“相悖现象”广泛存在于教材和生活中,它不仅是高考命题热点,也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对地理“相悖现象”的关注不仅适用于高考,更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实用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