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与时俱进 路在前方——园本童谣课程的开发实施

作者简介:黄志静,安徽省芜湖市锦苑幼儿教育集团;发表于《家教世界》期刊
 
  摘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学前教育处处长姜瑾提出:"很多实验证明,超前的教育成人化的教育对孩子是有害的,摧残孩子的求知欲,导致孩子厌学,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发展学前教育任重而道远,这对于一所在国家三年行动计划中开办的园所来说不仅是一个发展方向,更像是一个历史使命。那么怎样让幼儿从小就能体味这五千年精髓,我园从民间文化的传承着手,这也正是我们这些从事学前教育的幼教人所追求着、执着着的。
 
  关键词: 童谣;实践研究;园本课程;
 
  童谣,来源于民间,内容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如何通过开展童谣活动,让孩子真正地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呢?现就童谣课程的开发(探索)、实施(精炼)这一路上的感悟,谈几点做法及反思。
 
  一、有的放矢——计划与准备环节
 
  因我园年轻教师居多,新生力量亟待发展教科研水平,她们需要一个有一定严谨规范的教研氛围、新颖能够自我成长的创新舞台。为此在园创办初期,我就有了以下几点想法及做法:
 
  (一)制订园所教育整体方案,研发园本教材
 
  我园园本课程的开发已有明确的办园宗旨和教育思想,找准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根据软硬件来设置自己特色的课程。要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来开发、实践、评价、反思、改进,有了这样的保证才能更好地开发自己的园本课程。我们吸取成功优秀主题课程,结合园本所需整合创新,这就是我们正在努力的,研发孩子们喜欢的园本教材——童谣。
 
  (二)充分利用教师特长优势,搭建特色教育平台
 
  我园园本教研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根据本园实际,立足解决本园的问题,办出特色。园所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就必须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充分发挥“特长教师”的优势。我园音乐艺术专业毕业生占全体专职教师三分之一,培养几名“音乐编曲”特长教师,并不新鲜,但要使全园所有的教师都能“编一首好曲”,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在原有“特長教师”的基础,扩展到“音乐艺术创编组”,但这毕竟是“一花独放红一点”,“百花盛开春满园”才是终极目标。于是,利用园本教研的时间,安排出一定的时间,让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教师指导全园教师学习音乐编曲等,其余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练,待下一次教研时,指导教师再对各教师作品分析,并提出指导意见。特长教师带普通教师、普通教师尝试,园长全程参与鼓励这一反复循环模式,成了我园“音乐艺术教育”的模式。
 
  (三)改革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周边高校和科研机构教育资源
 
  为让全园教师能在专业领域迅速成长,我园举办各类有针对性、关于童谣园本课程讲座多次,如: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安潮教授做了关于童谣编曲的讲座;安徽皖江学院学前教育系张更力教授、市教科所孔立新教授做了关于如何做实课题的系列讲座;童谣实践活动,如:举办童谣文化节、童谣诵、童谣游园会、童谣亲子活动等20余场全园家、师、幼普及性实践活动;市级童谣课题研究《以创编童谣为依托——促进师幼共同发展的行动研究》,旨在通过采用系列化方式对童谣进行深度挖掘,让幼儿体验感悟,并在探索整合中传承与创新传统教育。
 
  二、有条不紊——分阶段开展实践
 
  (一)预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园本课程是指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指导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幼儿园的环境和条件等现实因素,并全面了解幼儿的真实需求,最后建立以幼儿园教师、幼儿为开展主体的课程。我园在筹备初期确定了研究方向,旨在能迅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文献,邀请相关专家多次论证,外出调研,最终确定了本课题研究方向及目标。
 
  (二)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4月)
 
  童谣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具有滋养心灵的作用。在孩子牙牙学语之际,童谣就应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一种“教材”。如何让童谣这个“教材”深入幼儿的内心世界,美化幼儿的心灵?这让我们下定决心,不畏艰难,制订园所教育整体方案,规划园本课程体系,研发园本教材。
 
  (三)实施阶段(2012年5月——至今)
 
  在园网站上或外出调研等方式向社会各界人士倡议,收集内容积极向上、浅显易懂的童谣;每月开展课题、课程讲座。定期邀请学前教育专家和专业领域教授为教师开设课题课程讲座;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同课异构、整合学科、活动反思,分组教研,集体教研;每学期定期开展《童谣文化节》发动家园合作。
 
  家庭教育是幼儿的第一课堂,父母则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基于“成功的幼儿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共同合作”的原则,我园动用庞大的家庭体系,力求做到以点带面:以一名幼儿辐射一个家庭;以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让全社会都来参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我园开展《童谣文化节》如:亲子童谣游园会、童谣传唱PK赛、童谣课程开放周等活动,让每位幼儿的家庭成员都来目睹孩子们的精彩点滴,参与孩子快乐成长。
 
  三、有志竟成——坚定特色发展
 
  (一)研究实施童谣课程路上的困惑与反思
 
  童谣是什么?多年来专家与学者一直争论不休,有学者把童谣与儿歌等同视之,有学者曾对童谣进行形象比喻,未达成统一认识。
 
  所以在收集整理修改的过程中难免让我们犯难,如:《小板凳你莫歪》——小板凳你莫歪,让我爹爹坐下来,我替爹爹捶捶背,爹爹叫我好宝贝。这首童谣,我们在教育实践时保留了原意,进行了调整——小板凳你莫歪,我扶爷爷坐下来,我替爷爷捶捶背,爷爷夸我好乖乖。在当今普通话普及的时代,孩子们对爹爹就是爷爷的称呼已经模糊了,是否应该保留爹爹的称谓?但在不同班级的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对“爷爷”更能记忆深刻,朗朗上口!那么怎样把童谣与现代幼儿诗歌进行区分,我们有时会陷入困惑两难境地,通过反复实践研究,目前是这样做的:筛选能反映时代主题的、具有正面教育意义、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受幼儿喜爱的那一类有节奏的韵文,其内容纯朴率真、声调自然顺口、形式多样、便于儿童随心所欲地念唱。我们归纳为以下三类:
 
  行为习惯类,如:《上下楼梯》——上下楼梯要注意,不跑不跳也不挤(为念唱押韵原文为“赶”字改为“挤”),靠着右边慢慢走,小手搭好木栏杆。一二一二一二一,左右左右左右左,两只小脚轮流走,宝宝已上好楼梯。
 
  情感教育类,如:《幼儿园像我家》这首童谣在近二十年前就是幼儿入园后的第一节语言课,为什么沿用至今,因为童谣文本浅显易懂,让幼儿很快地就和陌生的老师拉近了距离,消除了距离感;再如:增强家乡自豪感《江城美》——半城山,半城水,人美、景美、食更美。
 
  科普认知类,如:《小动物过冬》——冬季里,刮北风,小动物,忙过冬。羊儿换上厚皮袄,青蛙睡到泥洞里。燕子回到南方去,鱼儿躲到水底层。松鼠储足粮食后,一头钻进大树洞。《大家见了快快让》消防车,奔向前,快快跑去灭火灾。救护车,奔向前,快快抢救伤病员。警察车,奔向前,快快跑去抓坏蛋。大家见了快快让,让它跑在最前面。
 
  童趣游戏类,如《大头》《颠倒歌》《十二生肖》等等。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童谣也需要与时俱进!因为童谣也是具有时代性的,我们在保留传承优秀的民间童谣的同时也要关注当代孩子们的认知需求及特点。
 
  (二)坚定实践路上的收获
 
  童谣是一块“压缩饼干”,它在人的早年有着启迪滋养的效果,对于儿童认知、能力、情感、美感等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创设环境,将童谣串起一日活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常规
 
  我们可以用孩子耳熟能详的童谣将幼儿园一日活动串联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诵童谣的过程中逐渐将班级常规内化于心。早上,孩子们在《我上幼儿园》童谣中入园;上午,孩子们在《老鹰捉小鸡》的童谣声中游戏;午餐时,孩子们在《不挑食》的童谣中进餐;午睡时,老师念起了童谣《小花被》;起床了,我们在《叠被被》中来拉开序幕;区域活动,《划龙船》《踢花键》愉快播放……
 
  2.利用民间童谣,通过各种形式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促进幼儿语言表现与表达的能力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幼儿语言的发展至关重要。学习童谣,对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达有很大的帮助。在民间童谣中,有许多表达夸张的内容。如,百年童谣之最的《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外婆买条鱼来烧。头勿熟,尾巴焦,盛在碗里吱吱叫,吃拉肚里豁虎跳。跳啊跳,一跳跳到卖鱼桥,宝宝乐得哈哈笑。”
 
  幼儿觉得有趣好玩,从而乐于学习。同时,我们也鼓励孩子进行类似的创编活动。在这样的练习中,幼儿的语言表达也就大胆起来了。童谣《西瓜皮》:“地上有块西瓜皮,跑来一个小朋友,一脚踩在瓜皮上,哧溜摔个大跟头。地上有块西瓜皮,过来一个小朋友,停住脚步看了看,两手一背绕着走。地上有块西瓜皮,走来一个小朋友,拣起扔进果皮箱,高高兴兴往前走。”这首童谣,通过反复的咏唱,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學习语言,也使他们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些童谣让孩子有了更多的表现与表达的机会,他们的表现欲望增强了,说的机会更多了,自然语言也就流畅性了。
 
  在童谣中了解家乡,建立爱家乡的情感。如,教师和孩子一起创编的童谣《芜湖芜湖我爱你》:芜湖芜湖我爱你,风光好来树儿高,花儿开满地,方特赭山笑声多,宝宝贝贝齐欢笑,笑咱家乡好风景,笑咱明天更美好。
 
  在童谣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将童谣和游戏结合,幼儿在说说玩玩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在《划龙船》中:五人一组,分别让幼儿通过“拍拍猜”选出划船手、敲锣手,大家一起边念童谣,过障碍物划动前进这样的游戏活动中,既教学了童谣,又锻炼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童谣艺术活动中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童谣是一种语言文学形式,我园利用教师自身优势,已将大部分童谣与歌曲的形式结合,编创出许多受孩子们喜欢的童谣歌曲。孩子们边唱边表演,也可以结合美术、舞蹈等多种形式,相互交融,相辅相成,能激活幼儿的情感经验来表现美、创造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充分挖掘利用童谣资源,立足园本,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童谣融入幼儿的教育活动中,让师幼共同发展。这样的教育活动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更得到家长们的认可和参与。
 
  参考文献:
 
  [1]论幼儿“童谣”音乐作品的艺术创作特色研究[J].侯冬妮.黄河之声.2021(2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