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从“这一篇”到“这一类”——《壶口瀑布》教学思考

作者简介:王寿鑫,济南市第十四中学;发表于《中学语文》期刊
 
  摘要:《壶口瀑布》作为一篇典型的游记散文,游踪明确,文脉清晰,语言典雅,文章通过极具表现力的词语的反复出现以强化借物喻人的表达效果。据此,笔者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要求学生围绕"关键词"通过圈画、归纳、整合的方式来完成梳理文脉、概括特点和感悟精神三个课堂任务。这样既让学生明确了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和阅读方法,又对简洁典雅的文学语言进行了扎实有效地咀嚼品析,实现了游记散文单元从"这一篇"到"这一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壶口瀑布》;教学思考;梳理文脉;概括特点;感悟精神;
 
  作家梁衡的《壶口瀑布》是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集中写了作者在雨季和枯水季节游览壶口瀑布的所见所闻所感。对于这样一篇理解起来并不困难的课文,我们需要教什么呢?本课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语”提示我们“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本课的“预习提示”也要求“细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精妙的语句”。课后的“积累拓展”第四题也要求“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可见,从教材编写意图来看,语言的赏析和品味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然而,笔者认为,语言的品味和赏析着眼于从语用角度来使用课文,但在教学设计时,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壶口瀑布》作为一篇典型的游记散文,游踪明确,文脉清晰,语言典雅,文中通过极具表现力的词语的反复出现以强化借物喻人的表现效果。据此,笔者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要求学生围绕“关键词”通过圈画、归纳、整合的方式来完成梳理文脉、概括特点和感悟精神三个课堂任务,以实现了游记散文单元从“这一篇”到“这一类”的教学目标。
 
  一、运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梳理文脉
 
  众所周知,游记散文首先要明确游踪以及作者的行文思路。行文思路是作者思维程序和思维成果的再现。文章结构的过程和结构的形式,从整体上,最恰当地记录了作者思维的程序和结果。
 
  在《壶口瀑布》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关键词来组织文章,这些关键词清楚地告诉我们作者的游踪及行文思路。例如:文章第一段是全文的总领段,其中“两次”二字开门见山,总领全文,告诉我们作者下面要写两次到达壶口瀑布的所见所闻。
 
  除此之外,文章还有多处表明作者写作角度转换的地方。
 
  1.第二段开头“第一次是雨季”,明确告诉我们第二段写壶口瀑布雨季的景象。
 
  2.第三段开头“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中的第二次,明确告诉我们下面要集中写枯水季节作者在壶口瀑布的所见所闻。
 
  3.第三段第三行的“河心”,说明下面是以河心为视角写壶口的形成。
 
  4.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里“上游”表明作者仰观河面,看巨瀑之源头。
 
  5.第三段“突然”写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的景象。
 
  6.第四段中“当然”一词告诉我们前面写黄河水直下龙槽的景象,下面要写黄河水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的壮观景象。
 
  7.第四段“尽管这样”,这个词告诉我们作者下面要写的是更边沿的千姿百态的瀑布景象。
 
  8.第四段“我突然陷入沉思”,“沉思”一词说明作者笔锋一转,由景到情,抒写感悟和哲思。
 
  9.文章第五段,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看罢……再细观”,这个关键词告诉我们,作者写壶口瀑布,先写水再写石。
 
  通过找寻文中关键词的方式,学生可以很轻易地找到作者精心设置的“路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圈画关键词,理清文脉之后,笔者做如下小结。
 
  两次游壶口瀑布,详略得当
 
  枯水季壶口瀑布,三次铺展
 
  先写水再以石写水,自然升华
 
  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作者的行文思路,而且明确了这样行文设计的原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总之,精研结构有助于读者思维能力的培养,精心结构有助于作者思维条理化。实际上,关键词法既是理清作者行文逻辑的重要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力求表达清晰的重要的作文手段,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条理化、逻辑化。
 
  二、运用归纳关键词的方法,概括特点
 
  《壶口瀑布》这篇文章在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时,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这些四字词鲜明地写出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将这些四字词归纳出来,通过综合比较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概括特点,加深对词语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能够窥见作家的写作风格和语言习惯。
 
  【关键词一】隐隐如雷雾气弥漫?摇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震耳欲聋
 
  评价:雨季的壶口瀑布特点是粗野的、混沌的、模糊不清的、令人恐惧和震撼的。
 
  【关键词二】排排涌来千军万马推推搡搡前呼后拥
 
  评价:这是枯水季节作者仰观河面,浊浪奔涌的景象。作者写出了黄河水欢快、调皮、畅快、浩荡雄浑的特点。
 
  【关键词三】轰然而下浑厚庄重凝重猛烈
 
  评价:壶口容不下的水沿著龙槽的边沿如钢板出轧,这些词写出了黄河水雄浑壮阔,厚重博大的特点。
 
  【关键词四】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评价:这是黄河水进入壶口的“插曲”,多姿多彩,丰富多样,作者妙笔生花,让人流连不已。
 
  分析以上关键词,我们首先可以发现游记散文,特别是借物喻人的游记散文,往往运用带有一定倾向性的词语来表现物象。例如,前三组关键词都带有赞美的意味,第四组关键词则表面写水,暗写面对十字路口时不同人的不同选择。其次,我们也可窥见梁衡典雅凝练的语言风格。《壶口瀑布》中随处可见的四字词,带有浓烈的古典气息,简洁整饬,余味无穷。
 
  通过归纳关键词的方法,学生依据关键词概括特点,又结合特点加深了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初步感受了游记散文语言的情感意味,为理解文章的主题做好铺垫。
 
  三、运用整合关键词群的方法,感悟精神
 
  同类信息整合是在教学设计中,让“同类信息”汇聚成富有价值的课堂信息源,相机指导学生以这些信息源为思维抓手,真正走进文本内核。这里的“同类信息整合”,具体到《壶口瀑布》这篇文章中,就是关键词群的整合。
 
  《壶口瀑布》的文本内核是以“壶口瀑布”为意象,借黄河水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特点,讴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性格。由此,我们不难将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柔、挟、压、死的;另一类是表现刚、不服、不弯、生的。下面分论之。
 
  1.表现柔、挟、压、死的关键词
 
  (1)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
 
  (2)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
 
  (3)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
 
  文中出现了七个跌,运用拟人,既写出了黄河水经过壶口时毫无防备地掉入龙槽的惊险可怖,又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好似跌进去的不只是黄河水,还有我们自己。
 
  (1)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2)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
 
  文中出现了两个吸字,突出了水流被动地灌入壶口的样子。水本是主动的,却表现出被动的、无法抵挡的无可奈何。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黄河浩浩荡荡地欢快地前进,却还不及想就跌进了壶口,就像给吸进去一般绝望,最后的命运是粉身碎骨,变成白雪,变成点,变成雾。文中“跌”“吸”“碎”反复出现,写出了黄河水所经历的磨难,也是在写中华民族历史上种种的苦难。这种苦难可能是猝不及防的,是不得不面对的,像个巨大的深渊,随时让我们这个民族“粉身碎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路在何方?
 
  2.表现刚、不服、不弯、生的关键词
 
  (1)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2)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
 
  既然必须跌进去,必须被吸进去,那就勇往直前地往前冲,置之死地而后生。
 
  (1)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2)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第二处的“剁”虽然不是“切”,但却是更加用力地切,更加猛烈地切。在这里,黄河水不再柔弱,而是像刀一样,遇强则抗,奋起反击。
 
  (1)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2)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这里的两处“硬”都是勉强固执的意思。黄河水被石头硬生生地撞得粉碎,可是它又硬生生地将石头一寸一寸地剁去!前后对比着读,不难读出黄河水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日复一日,自强不息的精神!
 
  运用整合关键词群的方法,要让学生读出了跌、吸、碎的惊险与悲壮,也要读出了冲、切、硬的决绝与坚强。在关键词群的对比阅读中,文章的主题也就自然显豁了。
 
  总之,教学设计要具有文体意识。游記散文除了品析语言,还需要聚焦方法,也就是要以游记散文的写作规律及阅读方法为课堂的“主框架”,以语言的品析咀嚼作为“主框架”中的核心内容。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透过“这一篇”读懂“这一类”。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