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教师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取更高的课堂效率呢?除了教师课前精心的准备,课中的教学技巧之外,我们不能忽视学生课前预习的这个环节。
关键词:语文课;预习;有效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有些学生,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感人,他们在台下却不知所云。这些学生,正是因为没有做好课前的预习,因此听课效果极差。相反,有些学生课前预习做得好,在课堂上就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这一问题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一、把握年级段的差异,提出预习要求
由于各年级段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自学能力不同,因此教师应提出与之相应的预习要求。比如一年级侧重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和课文,;二年级侧重查字典和分析字形;三年级侧重选择字的义项和分段;四年级侧重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五年级侧重抓住课文中心和提出一些比较深刻问题;六年级则要求学生能深入预习,对字、词、句、段、主要内容、中心全面领会,侧重提出疑难问题。在把握年级侧重点的基础上,对学生预习能力的训练应采取螺旋式推进,逐步提高。
二、规范步骤,细化方法指导
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领作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教师在预习前可给学生制定一些目标和探索的空间,从而激起学生认真预习的欲望。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按照预习的基本步骤展开预习,进而提高预习效率。我将预习方法大致总结为以下三点:
(1)、通读全文。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因此通读课文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人,描写了哪些景,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有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语句。三是带着课后问题通读全文。
(2)、查问。
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者用法,就要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还可以查阅一些课外资料。
(3)、反复朗读。
解决了生字词,接下来就应该反复大声朗读,朗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以读三遍,第一遍主要是巩固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及写作方法。
(4)、摘抄。
可以把自己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
(5)、圈点加思考。
我觉得这是预习作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的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等。做上这些记号,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及时记录下来。
三、重视反馈和评价,提升预习兴趣。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学生来说是件“吃苦”的事,很多学生在预习时较难做到自觉,更难做到坚持。因此,对于学生的预习要重视检查,及时表扬,让其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对预习做得好的学生要多加表扬,对在预习过程中,能提出问题的,大胆质疑的同学及时加以肯定。对预习效果差的学生不应多加批评和指责,应该积极鼓励,发现其闪光点。
(1)、课堂检查每次上课,教师都可以设置“预习抢答”这一环节用来进一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这样的检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下次预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学生检查学生可以自行检查,即学生自己对自己的预习行为进行及时反省。反省的内容包括“我是否预习了?”“预习的效果怎么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等等。在预习完课文之后,要求写下自评的结果及日期。当然,也可以让组长检查,让组长认真记录检查的情况。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也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也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有疑则进”,有求知欲,才会有兴趣。孩子带着问题去听课,把主要精力放在预习时未能解决的问题上,听课时就产生一种积极主动、轻松自如的心理状态,就能充满自信,这正是成功的学习所需要的一种心理优势。
总之,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学生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只有抓好学生的预习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适应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倪雪雁.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有效预习[J].教学在线,2010(12)。
[2]乔田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J].教学,2010(2)。
[3]徐秋芬.对小学高段语文有效预习的建议[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