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密木卡姆被认为是新疆十二木卡姆“古老的源泉和原来的躯干”,哈密木卡姆主要以拉弦乐器哈密艾捷克(又称哈密胡琴)和拨弦乐器哈密热瓦甫伴奏多面形制较大的达普击节相伴。哈密艾捷克与哈密热瓦甫均不同于流传于南疆等其它地区的同名维吾尔族乐器。哈密艾捷克为12根弦,其中仅有2根弦为擦弦,其它10根为共鸣弦,音色上较之南疆4弦艾捷克更为丰富,其共鸣箱形制和音色都较类似于二胡,哈密热瓦甫有13根弦,6根主弦,7根副弦,较之喀什热瓦甫)无论在形制还是在音色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别。
关键词:哈密木卡姆;哈密艾捷克;哈密热瓦甫;达甫
作者简介:黄艺柔;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音乐系
一.哈密艾捷克
哈密艾捷克,是维吾尔族弓拉弦鸣乐器。因流行于东疆哈密地区而得名,也因外形与胡琴相似而有“哈密胡琴”之称,当地汉族民众也称为“胡胡子”。但哈密艾捷克在维吾尔族中长期流传之后,它的形制已经与二胡,中胡有了很明显的差异。艾尔肯·艾买提《哈密木卡姆伴奏乐器中的主奏乐器———哈密艾捷克小考》提及了两个有关哈密艾捷克起源的传说。其一,一位叫赞吉的老人制作了一把这样的琴,抹上松香之后就能拉响了;其二,艾普拉屯看到有两只马鹿在丛林中争斗,斗败的一只在逃跑过程中被枯枝划破肚皮,肠子挂在树枝上经过风干之后发出了动人的声音,便以马鹿肠做弦制作了艾捷克。
哈密艾捷克由琴筒、琴头、琴杆、弦轴、千斤、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构成。哈密维吾尔族称哈密艾捷克的琴筒为琴头,不同材料制成的琴筒在哈密方言中有特定的称谓。民间艺人认为金属琴简要比木制琴筒音色好、音量大,用驼铃或马车铃改制的琴筒效果最好,琴筒面蒙皮最好的材料是山羊皮,也可用马皮或蟒皮。民间使用的哈密艾捷克的琴杆没有统一的规格,它可以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长度大约在120cm~130cm左右,多使用桑木,琴杆上雕有各种花纹,以哈密维吾尔族喜欢的芝麻花图案最为常见。琴杆上部设两个较长的主奏弦轴,6—12个共鸣弦轴。主奏弦轴又称大耳朵(qongkulak),共鸣弦轴较短,称小耳朵(keqekkulak)。大、小耳朵都用苹果木制作。有可以活动的活动千斤和不能活动的固定千斤,固定千斤为木制,但多是民间艺人认为缺少弹性。琴码亦称“码子”(汉语借词),形制不一用核桃木或者松木制作,一般常用质地比较好的自松木。其长度依共鸣弦的多少而定。拉弦钮呈反U形穿过琴筒的琴杆尾部以固定主奏弦和共鸣弦,琴弓弓杆比二胡的短,弧度大,由竹片弯成弧形,马尾弓毛系弓杆两端。用马尾弓毛系于弓杆两端,琴弦分为肠弦、铜丝弦、钢丝线和马尾弦,现多用扬琴的钢丝弦。哈密艾捷克的制作工具主要有斧子、刨子、刻刀和锯子,镶嵌工艺所用的材料多为骆驼骨、耗牛角和黑白塑料。而哈密艾捷克的音域为d1-e2。两根主奏弦定音为纯五度关系,一般外弦音高是a1,内弦是d1。七根共弦的音高按五声音阶由内向外排列,即d、d、e、g、g、f1.flfl。在研究它形制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它的演奏方式,在演奏时采取跪坐姿,右手持弓,左手持琴杆,右手的弓法分为外弓、内弓、长弓和短弓,左手的指法分为上下滑动的滑音、快速打弦的颤音和没有装饰的实音。
二.哈密热瓦甫
热瓦甫,当今维吾尔族的传统拨弦乐器,历史悠久,不仅在不仅在中国新疆被广泛使用,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中也被广泛使用。哈密热瓦甫是比较原始的古代热瓦甫之一,它的形制和刀郎木卡姆的形制十分相似。哈密热瓦甫在哈密地区已经流传了数百年,它的历史价值不低于哈密艾捷克,它和哈密艾捷克、达甫也同样是哈密木卡姆中十分重要的伴奏乐器。
哈密热瓦甫的总长大概在85~90cm之间,也根据演奏者的需要而定,所使用的木质大多为桑木和核桃木,琴头呈马头型,长10cm,琴头处还有一个“T”字型的弦轴,左二右三,代表着哈密热瓦甫有五根主奏弦。琴轴的侧面有7个“T”字型的弦轴,代表着他有七根共鸣弦。共鸣箱类似于瓢形,用蟒皮和驴皮蒙制,共鸣箱的面积大约为23cm。共鸣箱的底至中部有许多花纹,也是为了美观。哈密热瓦甫的琴杆后都刻有一个个的小花帽,这些都是经人一个个雕刻成型后再用锉刀打磨出来的。这也是为了美观,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哈密热瓦甫。胶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皮胶是使用最多的材料,也适合粘合各种木质材料。过去哈密热瓦甫一般用羊肠做弦,但由于羊肠不耐用,容易断,且发出的声音也不好听。所以当地的制作老师进行了改良,改用钢丝做哈密热瓦甫的琴弦,这样不仅使用价值高,耐用,且发出的声音更好听了。原来的哈密热瓦甫使用“牛角”来拨奏的,长约7cm,宽1cm,现在经过流传后改用拨片来演奏,也被称为拨子,是一种三角形状的拨片,厚度约为0.5mm。至于哈密热瓦甫的演奏技法主要见于《中华乐器大典》,该著作中讲述到的演奏方式和姿势与多朗热瓦甫相似。但琴头抬起的角度较小,大约为30°。五条主奏弦(有两组双弦,定弦e、a、d1)、七或八条共鸣弦(定弦g、a、c1、d1、e1、g1、a1)。演奏以原把位为主,一般不会变换把位,高音旋律主要在共鸣弦上演奏,可用于独奏,合奏,也可用于自弹自唱。演奏时大多将其横握怀中,左手按品位,右手用拨子弹奏,拨弦时手腕一定要放松,张弛有度。共鸣箱置于右腿根部,皮面斜向上方。
三.达甫
达甫亦称手鼓,也译为“达卜”,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最喜爱的打击乐器之一,并被誉为维吾尔乐队中的“灵魂”。达甫鼓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许多壁画中都出现过。鼓框木制,圆而扁平,周围装有许多小铁环,表面蒙以羊皮、牛皮或蟒皮,其中以蟒皮音色最好。它的发音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技巧灵活,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绪的作用。有了它一切都有了激情。达甫充斥在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中,但同时也是新疆其他少数民族如:哈萨克斯族、乌兹别克等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而它因为左手执鼓,右手击奏,因在击奏时发出“达”和“甫”的不同意响而称之为“达甫”。
维吾尔族民间中通常会使用三种达甫。一种是为民间职业歌唱家所用,专为维吾尔族民间歌舞木卡姆和多郎赛乃姆伴奏的小手鼓;一种是为一般农民和市民所使用,并常为舞台歌舞伴奏的中型手鼓;一种则专为民间巫师用以“驱鬼”治病的大手鼓。
参考文献:
[1]艾尔肯·艾买提,哈密木卡姆伴奏乐器中的主奏乐器——哈密艾捷克小考.
[2]王万里,哈密热瓦甫的调查与研究.
[3]阿丽娅,维吾尔人的乐器——达甫鼓.
[4]赵世骞,达甫的故事.
[5]宋欣欣,哈密“木卡姆”音乐的文化功能探微.
[6]臧颖,西域与中原音乐文化交织的结晶——哈密艾捷克
[7]单晓杰,王建朝,哈密木卡姆(山区版本)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