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以花舫为例看广州榄雕的艺术审美

摘要:广州榄雕是属于广州传统的手工艺品,被列入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名录。它的身上更是承载着具有广州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和工艺,以及无数独具匠心的木雕艺人们的一番辛苦心血和辛勤工作付出。广州榄雕作为我国广东省具有岭南特色的一种微雕雕刻手工艺品之一,也体现了岭南传统手工艺中的重要艺术特色。这其中有绝大部分的雕塑精细细致入微,形态小巧玲珑,其雕塑技艺主要形式包括立体浮雕、圆雕、镂空、镶嵌等。花色繁多的品种也因为技艺改进的变得越来越多,目前品种主要包括花舫、蟹笼、撒网、吊链和皇宫灯、花塔、古鼎等。其中的花舫一类,既是重要的代表品种,又体现了广州榄雕的艺术审美特色。

关键词:花舫;广州榄雕;艺术审美

作者简介:冯穗钧;广东培正学院

榄核雕刻,简称榄雕,是当代中国传统现代民间艺术作品系列中的一颗璀璨艺术奇葩,主要是用刀具在橄榄核上雕刻创作。广州榄雕是中国核雕三大流派之一,所用橄榄核是一种果核,主要采用珠江三角洲一带出产的乌榄核,榄核这种一般人会选择丢弃的东西,在手艺人的创作下,一颗颗小小的果核变身为精美的工艺品,深受大众喜欢。因为橄榄核质地坚硬,小巧,内空,在上面雕刻创作是比较难的,一件好的核雕作品需要手艺人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橄榄核在经过长时间盘玩后会变色包浆,晶莹剔透如玛瑙。

一、广州榄雕概况

《核舟记》大家都知道,核雕最开始是用桃核雕刻,后来果核中的橄榄核因质地坚硬,细腻光滑无孔洞,更适于雕刻而成了主流。广州核雕历史悠久,在清代更是出现了广州籍艺人陈祖章被推荐到造办处,所雕刻的榄雕花舫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后的不同时期,广州榄雕还先后涌现了湛菊生、陈忠、区麟(伦)等名匠,现代则有黄学文、曾昭鸿曾宪鹏父子等代表人物。榄雕最初是手艺人都是用特殊手工刀一刀一切的对其进行手动雕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现在各种电动工具越来越多了,手艺人慢慢开始使用一些电动工具以提高效率,也有可能让一些电动雕塑达到更好的效果。目前榄雕行业经历了业界低潮,正逐步回升景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民对传统技艺越来越重视,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和工艺恢复过程中的大好局面带动下,榄雕才得到重视。另外,广州榄雕艺人在困境中依然不断创新和改进技术,在业界和市场的“大浪淘沙”之后,目前从业的师傅级别艺人都真正做到能够比较熟练地完全掌握榄雕制造技术和制作手工艺,曾昭鸿等进行的创新,也使榄雕制作技术中的镶嵌、脱环等技艺不断取得突破。

二、以花舫为例进行的研究

花舫(核舟)是广州榄雕的重要题材门类,广东增城、番禺、中山等地出产的乌榄核体型较大,质地坚硬,但雕刻时又十分爽脆,被形容为“爽刀”;再加上其核腹大两头尖的形状,特别适合雕刻核舟。所以自古以来,花舫就是广州榄雕里的畅销产品。以花舫为例对广州榄雕的艺术审美进行研究,是因为花舫集合了广州榄雕多种精巧工艺,以及多种艺术造型,并且体现了对创新技艺的融合。

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广州榄雕花舫的制作过程,花舫工艺品的制作步骤就包括如下:

1、选材和选料

榄核原材料对于作品的发展以及是否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进行选材和设计时,不但必须要尽量选择质优色美的原材料,而且在其原材料的整体和形式等方面也要予以充分考虑。一般说来要求用的是已经摆放五年的老核,其水分等因素都已经相对稳定。所用原材料的整体形状和其作品中的形象要有着很大的类型和形态相似,单就花舫的配饰类就要根据不同的部分(珠链、窗扇、鱼竿、龙须、桨橹、尾舵等)选用不同配件原料。

2、绘制图样

划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首先要把图样在纸上进行设计,画出作品的样稿;第二步,也就是在榄核上面给绘制一个画样,也就是可以把它叫做勾样。

3、锉坯

按照立体画样,进行锉刀开坯,创造性地通过表现创造出了整件立体工艺美术作品的最大立体轮廓,这一加工过程在其中的一个步骤可以称之为立体加工和成型,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比较粗糙的一个圆形立体图案,只能算大样。

4、雕刻成型

这是整个核雕工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的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步骤中,对构成整个核雕工艺至关重要,用刀要求用“忍力”,即不能过猛也不能过浮。完成这一步之后,基本上一件艺术品比较完整的轮廓就已经全部形成。

5、打磨抛光

(1)用专门修磨的小刀具对线条边角进行打磨

(2)用不同型号的砂纸进行打磨

(3)滴油抛光,在橄榄核雕上面点上一些橄榄油进行擦拭,增加光泽并有利保存。

通过对广州榄雕花舫的制作过程的了解和对花舫作品的观察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花舫的艺术审美特征,及其在其他类型作品上的体现。

首先,技法多样。人物需要圆雕,船身和船舱需要镂雕,花纹需要浅浮雕,窗扇能活动开合,还可以增加脱环为缆绳,镶嵌桨橹等配件……不同技法的特点展现在小小的花舫之上,营造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可以说技法越多越精彩。因为技法对最终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其他类型的广州榄雕,也最少会使用三种雕刻技法。

第二,刀刻流畅。自陈祖章、湛菊生等榄雕前辈的花舫作品上看,特别是通过放大镜观察,会发现刀锋毕露,而且在打磨抛光的时候,往往保留刀锋,尤其是在花舫上的人物。出现这种情况或者使用这种手法,盖因榄雕是一种“缩龙成寸”的艺术,在方寸之地如果要显出不同造型的具体形象,外轮廓线以及明暗光影对比就要相对强烈,所以要保留刀锋。与此同时,下刀的“忍力”更要恰到好处,边缘刀锋在营造线条时才不会散、断而显得流畅。在镶嵌榄雕深受欢迎的今天,榄雕作品体量有所加大,包含的内容也更多,流畅的刀刻更是每一个形象必须具有的特点。

第三,精巧玲珑。精巧玲珑是岭南雕刻的普遍特色,在玉雕、牙雕、木雕等方面均有体现。结合到广州榄雕,因为原材料个头小,玲珑剔透的工艺要求更显得重要。花舫中的门、窗、装饰花纹等镂空雕刻,纵然不如蟹篓、宫灯等其他榄雕题材用的多,但也体现了这一审美特性。

第四,层次丰富。大型的花舫作品通过镶嵌,楼船层层叠叠,人物千姿百态,更会加上龙头凤尾等装饰,细细端详或发现在小小的方寸之地,营造出丰富的构图层次。这与其他地方的所谓现代榄雕的简约审美,以及别派榄雕的单一独立造型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是受到清朝以来“广作”审美风格的影响而流传至今,同时也和岭南地区物产丰富致使追求装饰繁复有关。

三、传统榄雕遭遇的危机

近年来,“广州榄雕”被政府列为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工作项目名单,同许多其他中国传统的雕刻手工艺一样,榄雕在历史上也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现实,与广州榄雕相伴四十载的曾昭鸿对这门传统手工雕刻艺术的世代传承与其后续发展过程感到十分担忧。曾昭鸿的儿子曾宪鹏当年正感于传统技艺的消失,而主动放弃外资企业工作回家继承祖业,并且同妻子承担起把传统榄雕现代化的任务。即便如此,榄核日益减少、学徒难觅这些原因的出现形成了广州榄雕发展传承的一个巨大困境。据曾宪鹏透露,以前许多地方盛产乌榄果树,要想找到一颗合适的果核十分容易,但现在随着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大量土地的过度开发、以及相关管理过程不到位等各式各样的诸多原因,有些稀缺树木基本上已经消失,能够被现代人们直接用来制作雕刻的原木橄榄树果核也正在变得已经越来越少。幸好在多方呼吁下,增城区保留了一大片乌榄林,勉强保证了榄雕原料的来源。另方面在“非遗进校园”的过程中,现当代学生对传统榄雕的审美也发起了挑战,形成了传统技艺审美与现代同质化的矛盾,广州榄雕的匠人们也正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努力。

四、传承和弘扬

文化能够传承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素:那就是受众。古往今来,断绝了的文化,不是没有传承者,而是缺了大范围展开传播并来维护滋养这番文化的人。另外,一方文化能否得到好的传播传承,与社会发展时代背景都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个关系成立的基本因素,还是通过人,如果有人需要,自然会有传播传承,如果没人需要,再怎么去保护去发展,终究会走向没落。所以说,想让广州榄雕得到保护性的传播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挖掘梳理出它的使用价值和文化意义,让大家了解并继续使用它。

第二,文化的传承者只是小部分人,而传播者是大部分的受众。找到文化的受众,扩大传播范围和需求,让更多人自愿去传承的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延续。

第三,学术与研究不能缺席。这些被认为“古老”的东西,其实是不了解这些遗产和价值性。通过学术研究,知过去而启未来,使传统工艺焕发新活力。

第四,推进高等学府对于传统手法工艺品的教学,加大对专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教育,将传统的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地融入到专业中,加大从业人员基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避免了人才的流失。

五、结语

广州榄雕技法多样、刀刻流畅、精巧玲珑、层次丰富的审美特点,表达出的是岭南地区传统工艺审美的一个缩影,也是炎黄子孙心灵手巧的明证之一。广州榄雕是一种源自本土特产材料的传统工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微雕神技,艺术奇葩。从一颗小小的橄榄核中,却能看见世间万千。炎黄子孙是世界上最心灵手巧的种群,广州榄雕流传至今,既有其传统审美的魅力,也不可避免地与现代审美产生矛盾。在过去数千年的历史的长河里,无数心灵手巧的匠人们制作了数不胜数的琳琅满目、做工精细的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成为“遗产”一直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在与不同时期的矛盾中不断创新与变革,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传统的审美不会经久不衰,现代的审美也可能经不起时间的洗验,我们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步步为营又积极进取地去创新,才会造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肖自炎.根雕独特造型艺术审美探究[J].名家名作,2021(02):130-131.

[2]王瑞.民间立体造型艺术榄雕的美学价值与传承保护[J].北方文学,2019(35):104-106.

[3]彭小荣.广州榄雕的原材料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8):74.

[4]蔡小忙.广州榄雕:榄核上的大千世界[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2(09):76-77.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