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教育产业化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教育产业化是大力发展校办产业,使高等教育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有人认为教育产业化是把学校作为企业来办;有人认为,教育产业化就是通过多收学费而盈利。主流观点认为,教育产业化是指利用产业化管理手段,提高教育效率与效益,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美术教育产业化现象除了上述共性之外,有自己的特殊性。美术教育产业化相较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表现在问题形式的不同。美术专业的扩招是最明显的现象。美术专业的扩招大体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这一时期是高等教育学费由免费向收费过度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国实用类设计人才紧缺的时期,但扩招还是比较缓和的,仅招生班级和每个班级的人数略有增加。第二个时期是90年代中期至末期,这一时期广告等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对美术毕业生需求上升,同时高职院校开始产生,大扩招拉开了帷幕。三是90年代末期至今,这一时期教育产业化被提出,美术高等教育进入超常规发展,原来一些老牌美术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大量普通院校也纷纷开办美术专业,几乎达到了每个院校都有美术系的程度。有人直白地指出,美术教育产业化就是美术专业名额扩充后花钱买学位,情况真是如此吗?确实如此。90年代末至今的扩招就是这一变化的典型时期。此阶段中,“教育产业化”被提出,各传统美术院校和新出的院校为了迎合“轻松上大学”的市场需求,纷纷扩充专业数量与招生名额。这种未经充分准备的扩招带来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生源素质的下降。美术院校乐意于降低录取标准,因为可以吸引更多考生报考,收取高额的报考费与学费,因为美术类专业的学费通常比平均水平高许多。家长对美术院校扩招乐此不疲,认为子女总算可以读好大学,考不上本科的可以读本科了。高中老师对此也默默支持,鼓动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选择美术高考,学生更是拥有获得更好的文凭的强烈动机。政府也乐见其成,因为升学率提高了。美术高考培训机构乐开了花,因为有了巨大的商机。然而,扩招带来的,是速成式培训的泛滥。相较于过去的考生,如今的考生没有时间从小打磨美术素养,基础差了不少。其次是教学质量的下降,美术院校的教师与软硬件设施跟不上扩招的速度,每个学生得到的教育资源大幅下滑,这在传统美术高校中也不能避免。再次,是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问题。生源素质下降、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下降,于此同时,社会对美术专业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院校出于利益考虑,不愿意实行“宽进严出”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最后,是美术专业的形象大幅下滑。出于之前所提到的原因,社会对美术专业的认同感越来越低,优秀生源报考的几率减少,恶性循环开始形成。
美术毕业生专业技能与教学质量的下降催生了一批课外培训机构。这种现象在艺术设计界尤为显著。绝大多数的设计类专业学生由于美术院校老师不教设计软件的操作而不得不花费上千甚至上万在课外培训机构学习设计软件操作技能。由于设计软件的学习很枯燥,再加上没有老师督促,原本文化成绩差的同学会因为学习困难而成为混日子的一群人。而且,设计学不仅要学习软件的操作,还要懂得设计心理学,设计史等理论内容。上述学生很可能理论实践两头误。
现今美术教育产业化种种现象是各高校趋利思维在作祟。在教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倾向于向市场看齐,以弥补经费的不足,这本事一件好事,但高校总有走偏的时候。这就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专业结构,监督招生、就业、教学过程。对于院校来说,提高文化分数线,划单科分数线,控制招生规模等不失为有效的措施。教育产业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不是赚钱误人。希望美术教育产业化的问题能得到完满解决,使美术学科教育重焕光彩。
作者简介:刘缘;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