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粤港澳大湾区多元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摘要:以泛珠三角区域为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的前沿,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汇聚点。粤港澳大湾区的音乐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性特征。笔者通过文献研读、实地考察等方法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多元音乐教育现状,以期探索出粤港澳大湾区多元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多元音乐教育;音乐资源

作者简介:王璐璐,张婧怡;深圳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多元音乐教育由多元文化教育衍生而来,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提出了多元音乐教育的指导性原则:(1)世界上存在许多不同却平等的音乐体系。(2)所有音乐存在于它的文化背景中。(3)音乐教育应当反映音乐固有的文化多元性质。(4)如果人口由许多不同文化的人群组成,音乐教育就同样应当反映不同文化层次的音乐。(5)正宗性在音乐文化中被人们所确定。[1]在新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教育部也已明确提出“尊重艺术、理解多元化”的课程总目标。目前多元音乐教育相较于国外还处于初步阶段,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将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落脚点,针对当前多元音乐教育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一、西方多元音乐教育现状

多元音乐理论出现之前,音乐的声音、概念只有一种,其能指与所指是一一对应关系,且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区分。[2]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音乐教育主要表现为一种由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化的哲学转向。后现代音乐及多元音乐模式不存在统一的音乐概念和音乐形式,声音与概念之间是多对一和多对多的关系。所以,音乐存在多元与独特,但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

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在多元音乐教育实践和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美国音乐教育领域的多元理论框架构建开始于20世纪初,后成立研究和推进世界文化音乐教育的“非西方文化的音乐”小组委员会。另外,马哈林加姆与麦卡锡教授所著的《多元文化课程》、沃尔克的《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等著作,从多元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前提、维度、框架、目标等层面为多元音乐教育做了详细的路径指导。[3]英国音乐教育以文化与音乐交互的形式进行,并已将非洲、加勒比、印尼等地音乐纳入学校课程中。德国高校音乐教育的研究目标早已从重“艺术作品”转向重“音乐中的文化”上来,其高校音乐教育的重点也开始转向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4]

二、粤港澳大湾区多元音乐教育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2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新模式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推动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特色学科;鼓励粤港澳高校承认交互课程学分、安排灵活性质的交换生、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大力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5]

音乐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音乐教育体系仍主要以“西方音乐文化中心论”为基础,以西方文化价值观为导向,其在音乐欣赏、创作、表演、教育等领域都受到了西方音乐教育的深刻影响。相关音乐学者已经认识到:中国本民族音乐、地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和发展,世界民族文化也需要得到“尊重与共存”。我们需要从观念上改变固有的音乐教育模式,增添反映多国家、多民族文化的音乐内容,加快实施多元音乐教育改革创新的步伐,引导学生树立音乐文化价值平等的观念。

三、粤港澳大湾区多元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1、挖掘粤港澳大湾区本土音乐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蕴含着丰富的本土音乐资源,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将其归纳为岭南传统音乐和粤语流行音乐两个方面。其中,岭南传统音乐由岭南民歌、岭南说唱音乐、岭南戏曲音乐和岭南民族器乐四个部分组成;粤语流行音乐由粤语流行歌曲和影视音乐两个部分构成。具体分类如下:

1)岭南民间音乐

岭南民歌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广府音乐、客家音乐、潮州音乐、粤东渔歌、客家山歌、雷州讴歌、咸水歌、高棠歌、粤北民间歌舞、卖鸡调、儋州调声、汉族劳动号子、城镇小调、儿歌、牧歌、黎族民歌、宗教歌曲等。这些乐种具有通俗性、多样性、大众性等特点,且保存完整,传唱性较高。

2)岭南说唱音乐

广东南音是岭南说唱音乐的主要展现形式,是清乾隆时期在木鱼歌、龙舟歌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潮曲及江浙南词而形成的粵语民间说唱曲种,至今有300余年历史。[6]后因唱腔具有抒情性的特点被粤剧采纳,成为歌谣体唱腔的一种。这一音乐形式由于传唱度不高,已濒临失传。

3)岭南戏曲音乐

岭南戏曲音乐发展历史悠久,受众面广且影响力大,主要包含粤剧、广东汉剧、粤曲、潮剧、雷剧、采茶戏等各具特色的剧种。每个剧种的唱腔、伴奏、流派、代表曲目各不相同,演出形式多样,具有百花齐放的特点。

4)岭南民间器乐音乐

岭南古琴、潮州大锣鼓、椰胡、潮州筝艺是岭南民族器乐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以中国古乐、江南小曲小调和昆曲为基础,后受到西洋音乐的影响,在曲调、演奏手法及乐器编配上有了较大的改进。具有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等特点。

5)粤语流行音乐

粤语流行音乐的发源地是香港,包括粤语流行歌曲和粤语影视音乐,起初被视为底层文艺,后随着经济文化发展,逐步登上大雅之堂。近年来,粤语流行音乐一直是华语乐坛的标杆,其紧紧跟随时代潮流,反映了与时俱进的新事物和新观念,体现了社会面貌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的本土音乐资源极为丰富,音乐类型和谐共存、相互杂糅,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音乐景观。这些音乐资源不仅为本土的音乐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实施多元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素材和样本。

2、开发多元音乐教育网络资源

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多元音乐教育资源可以从网络、媒体、音像资料、图书等多种途径获得。目前,利用互联网平台授课已成为常态,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共同进入多阶的多元音乐文化领域,借助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获得真实的音乐资源,直观的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课后的相关实践活动,还可加深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和领悟。可以说,便捷的网络推动了多元音乐教育的发展,拓宽了多元音乐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多元音乐的机会。

3、粤港澳大湾区多元音乐教育发展路径

多元音乐教育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根基和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大众对音乐的认知观念。当前,我们应注重多元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融合,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世界音乐文化,找寻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多元音乐教育发展进程的办法。笔者通过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增强艺术学科群建设

音乐教育隶属于文化教育。粤港澳大湾区多元音乐教育的发展应当充分利用其优势,结合当前社会和文化背景,通过跨学科与跨文化的融合,加强音乐与其他学科间的互补强化、统一融合,构建艺术文化学科群体系。针对当前音乐学科的系统性、人文学科的开放型、社会学科的综合实践性的独特优势,构成一个相互补充又具有强烈关联性的学科体系。

2)推进多元音乐课程改革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音乐教育基础课程已逐步渗透了多元文化理念,增加了有针对性的多元文化音乐内容,在建设体系化实践活动、营造多元音乐文化氛围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音乐审美价值观。但基础音乐课程设置仍普遍存在注重形式,忽视授课方式及内容的不足;课程设置不能完全与学生需求相契合,存在偏重专业化和成人化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自我的空间。在未来的音乐课程内容中,可以加大对中国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篇幅,以及世界各大洲民族音乐的专题介绍,强调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

3)扩建优秀师资队伍

粤港澳大湾区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更加优质的人才保障。目前,教师群体作为传播多元音乐文化的主要渠道,专业素养和授课能力仍有待提高。师资队伍应当为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改良教学方法、改进培育人才模式以及多元音乐创新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4、建构有地域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多元音乐教育体系

以西方多元音乐教育为参照,从前提、框架、内容、目标等层面建构起有地域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元音乐教育体系是当前音乐教育发展的重点。多元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差异,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不盲目照搬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发展;又要重视在全球视野下融合世界各民族音乐之精华;更要认识到音乐教育不应过于单一化,不应局限于课堂当中,而应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资源和优势,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以培养新时代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当前,建构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元音乐教育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合理利用多元音乐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的多元音乐资源,如何合理、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使多元音乐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变得尤为重要。首先,应当对粤港澳大湾区本土音乐资源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与研究,对其进行采集、整理,并归纳成体系化的音乐教育成果。其次,应将香港、澳门音乐,欧美、日本等“舶来”音乐与本土音乐资源积极融合,打造出独具一格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音乐教育模式。

2)规范课程设计与学科结构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应当摒弃传统音乐教育的落后思想,培养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理论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音乐类人才。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资源和优势,注重学生的参与与实践过程,培养新时代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中小学课程设计不应只局限于课本内容,而应当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其中,大量增加实践类课程和活动;大学音乐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内容应拓宽到世界音乐范畴,使音乐真正成为大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媒介。在学科结构方面应吸收本土传统音乐文化、采纳我国其他地域特色音乐文化、接纳世界各地优秀音乐资源,同时融合其他艺术学科知识,增强音乐学科的实践性与实用性,构建规范的多元化音乐学科结构。

3)跨界开拓多元音乐教育思维

粤港澳大湾区的本土民间音乐多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目前应对本土音乐资源进行更加广泛的采集与整理,建设完善的粤港澳音乐资源数据库,培养本土民间音乐传承人才,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此外,还应将文化创意产业与多元音乐教育模式结合起来,通过跨界合作带动其融合发展,实现弘扬和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多元音乐教育思维。

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多元音乐教育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现阶段,我们应该正确掌握世界多元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在现有基础上整合资源,深入研究现代多元音乐教育模式,设计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多元音乐教育发展蓝图,加强有效的多元音乐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和领悟多元音乐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娜.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2]管建华.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1,000(003):84-94.

[3]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罗春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J].南方论刊,2009(04):104-105.

[5]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J].新教育(海南),2019(7):27-27.

[6]王可.岭南人文图说之一四——广东南音[J].学术研究,2015(8):F0003-F0003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