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人物可以被分做佛教人物和世俗人物两大类型。绘画者在创作这些人物时,一是基于佛经故事中的内容、情节和场景等关系去塑造,二则是用记录写实的方法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本文通过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中人物的冠、帽内容来体现当时的美学风潮。
关键词:敦煌壁画;冠帽;魏晋南北朝
作者简介:郑智恒;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一、冠帽的由来
帽子本是由巾演变而来,据南朝顾野王所撰《玉篇》记载:“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在古代,巾就是用来包裹头部的,女性的被称为“巾帼”,男性的被称为“帕头”,到了后周时期,出现了一种男女都可用得“幞头”,即人们在劳动时系在颈部用于擦汗的布,相当于现在陕北农民头上系的白毛巾。在田地里劳作农民,因为日光、风沙等对劳作人的影响,于是便将毛巾从颈部向上发展而包裹到头部,用来防止日晒、风沙、汗渍、避寒等,由此渐渐演变成各式各样的帽子。
帽子的起源与发展都是基于人类对认识自然与适应自然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气候、环境、宗教、人文等自然、社会条件的影响,客观地推动了帽子形态的发展。
“冠”的本义就是帽子,“冠”是一种能把头发束起来的东西,用来束发,也是头上带的型为帽子的总称。在中国古代,男女都是留长发的,因此,在男子、女子未成年之时,头发都是披发或束于耳侧。到成年的那一天,《周礼》中的婚冠礼记载了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女子十五岁行成人礼而束笄。
二、敦煌壁画中世俗人物的冠帽
魏晋时期的冠帽级具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得就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莫高窟275窟北壁上北魏时期的供养人像正是头顶漆纱笼冠的画像,汉马王堆三号墓曾出土一批保存完好的漆纱冠,可见当时冠饰的制作水平和当时帽子的流行样式。
这个时期的领导者大力推崇汉服,可以经常看到敦煌壁画佛经故事画中的贵族长者、王侯将相头戴龙冠、合欢帽。龙冠是从国君到官员都使用的冠帽,用漆黑的细纱制成,形似小筩,高而平定,两旁有耳下垂,用丝带系缚。这种龙冠初为武将所戴,故称武冠。最早在汉代的画像砖中就出现了龙冠的形象,直至隋唐依旧延用。《梁书·陈伯之转》记载:“魏举行元正大会,褚緭戏为诗曰:‘帽上着笼冠,袴上着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喜欢合欢帽。合欢帽多以毛毡制作,以用于御寒保暖,帽形似两花瓣合抱,故名合欢帽,莫高窟290窟东坡的国王便戴的是白色合欢帽。
莫高窟290窟的国王头戴通天金博山冠,这种冠帽是从春秋战国到明代的皇帝礼冠。根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莫高窟285窟国王还戴一种白纱帽,这种白纱帽的特征是帽顶较高并有翅壮的装饰。
晋魏时幅巾束发盛行主要就是由于它适合于各层次人物,并简便易行,易与衣裳配色,在追求高雅脱俗思想的时代,也有一种对礼教制度反叛的味道。由于当朝领导者的提倡,此时的幅巾样式种类繁且多,并加以种种不同而得名,如纶角巾、折角巾以及葛巾、纶巾等几十种。西魏是鲜卑族政权时期,莫高窟285窟南壁中的壁画国王与优婆塞面对面交谈,两人均戴龙冠。
这个时期的战场,主要在胡、汉在黄河以北至西域地区。骑兵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士兵的的防御装成为保护自己的重要装备,同样也是取得战争胜利必不可少的因素,敦煌壁画中常出现的兜鍪便充分的体现了这种防御装备的重要意义。
此外,借着北魏时期因为丝绸之路的发展,与西亚中亚的文化、商贸的交流,富有西亚地区异族风情的壁画也出现在了敦煌壁画上,莫高窟257窟的西壁上的西与王后图具有龟兹女装的特征,王后头戴花冠,冠后批有黑色长纱巾,纱巾两头飘至腿部。
三、敦煌壁画中佛教人物的冠帽
魏晋南北朝的洞窟中,菩萨的头冠分为筩形类、束带类两种,其中筩形类的头冠多出现在洞内或龛中的塑像上。束带类则均出现在壁画当中,主要表现为头冠。菩萨的头发用宽带子束起,两侧各垂下一段飘带,也被称为“冠披”,是这一时期独特的头饰。
菩萨头顶戴宝冠,出现最多的是“三面宝冠”,即有三个圆盘形装饰的头冠。中央圆盘对比两侧的较大,中央圆盘下垂的三角形流苏坠饰。宝冠上大多装饰有仰月、日月形的饰物,这种装饰题材来源于萨珊波斯,在波斯国王的王冠上多见。自北魏之后传入中国,在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都有出现。还有些宝冠上装饰着植物纹样,如花朵、忍冬、莲蕾等,这类宝冠被称之为“花蔓冠”,三角形、山形宝冠也是这一时期独特的式样。
北魏时期的菩萨头冠延续了北凉的特点,在装饰类型上,出现了鸟衔绶头冠,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装饰经西魏、北周、随乃至唐初都还可见。学者多认为,菩萨的宝冠装饰鸟或鸟衔绶、衔流苏、衔珠滴的装饰效果是受到了波斯文化的影响。日本学者林良一在整理这种头冠时,引用了阿康博士举出库车地区苏巴什寺壁画中的鸟衔珠绶,并参考银币上的鸟翼冠,有条理地推测克孜尔石窟与莫高窟中看似轴头形式,其实都是鸟衔珠绶的演变。林春美认为鸟衔珠滴与装饰天体的珍珠王冠不仅象征光明、胜利、权威以外,还有神主的恩宠和保佑幸福、长寿以及富贵。
西魏时期的菩萨受到这个时期到道教文化的影响,仙风道骨是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潮,即使在壁画与塑像上,也能体现出了褒衣博带的服装和秀骨青像的身材与面容。在反映在头冠上,即圆弧形梁类冠的出现,可能与南朝影响密切相关。
莫高窟285东壁壁画上的供养菩萨造型充分地体现了西魏这个时期壁画画像的秀骨青像的美学表达方式。菩萨头戴三珠宝冠,两鬓作燕尾状,长批巾也作为袿衣的装饰。此供养菩萨头戴花蔓宝冠,两鬓也作燕尾壮。
总结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莫高窟出现的冠帽有所发现,此时的佛教艺术表现形式受到中原道教文化的深刻影响,秀骨青像、褒衣博带的美学风潮已经融入进佛教壁画的表现形式当中。随着佛教文化被中国化、世俗化后,佛像与菩萨造型也逐渐区别与印度,在塑像与壁画的表现形式上,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佛像造像的理解是介于世俗与人们的想象当中。在对敦煌壁画中的冠帽的分析上,能清晰地看到社会美学风潮对佛教艺术的影响,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冠帽的历史“变化”,研究其发展规律与其展现的美学,以便了解冠帽发展演变的历程与规律,有利于探索推动我国帽子产业的发展与创新,甚至推动整个服装设计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勤主编;赵平安副主编.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07
[2]高阳.敦煌壁画中人物头饰研究[J].美术大观,2012(10):63.
[3]孙斐.莫高窟北朝时期菩萨头冠[D].北京服装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