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北民歌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民族音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得地位。根据东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东北民歌逐渐形成了叙事性与抒情性相互融合的艺术特色。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东北民歌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中也将要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的提出这无疑是对东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东北民歌;传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尹智超;西北民族大学
一、东北民歌的形成
东北民歌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在广阔肥沃的黑土地上劳动生产用于表达日常生活、耕耘劳作、爱恨情仇的民间小调。一方面是对劳动人民内心的真实写照,另一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东北民歌也在东北地区人民长期劳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在吸收了汉族民间小调的同时,又极大的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相结合,作品在曲式结构保留了传统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借鉴了满族宗教萨满教中的“长调”,旋律走向中,也运用了诸多达斡尔族、蒙古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音乐旋律。即保留了民歌旋律中原有的抒情性,歌词又大胆的启用了诙谐幽默的东北民间方言。在诸多民族音乐作品中具有“多元化”的意义。
东北民歌素有“南浪北唱”的艺术风格,根据东北的地理位置划分,演唱风格与表演形式中也有诸多不同。“南浪”通常指东北辽宁地区的演出形式,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40年代辽宁省辽阳的“浪三场”最为代表性,其在表演方式上以夸张的舞台动作与演唱配合深受东北劳动人民的欢迎。而夸大板、霸王鞭、手玉子、扇手绢等艺术表演方式在辽阳地区盛极一时。而“北唱”是活跃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等地,在表演形式不要求华丽,力求朴实,考验其演员唱功,在咬字,润腔,曲目选择上也深有讲究,在不同场合中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以秧歌演唱为主,莲花落为辅,细腻婉转,耐人寻味。吉林人戏称以“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演唱艺术风格,这使东北北方地区逐步在演唱表演的过程中形成特有的艺术体系。
二、东北民歌的历史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东北民歌盛极一时,初步形成了“南浪北唱”的艺术风格,早在1911年,辽阳就有玻璃脆、小金花、赵二浪、赵三浪等职业艺人到农村演出二人转。1913年前后,程喜发之师陈海楼受戏楼跑堂扔手巾板的启示,改手绢四角为八角,练出了各种飞手绢的绝活,在艺人中广为流传。其善唱《蓝桥》,广受群众喜爱。《盛京时报》还曾于1917年和1919年分别报道了辽阳二人转戏班在本溪和辽阳市陈家屯一带演出的消息。当时的二人转演出局限于农村的集镇,仅仅是在地秧歌等原有艺术形式基础上的再加工,演出形式简单、场所简陋,艺人全部是男性。晚上演出时,观众看不清艺人的表演,所以艺人只能拿着蜡烛或手端油灯碗,边唱边舞边照明,由此产生了“唱灯碗儿”一说。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北民歌在演唱、伴奏。舞美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在传统表演的技艺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蹈和戏曲等表演艺术;在润腔过程中吸收了科学的演唱方法,同时在表演上更加规范化;伴奏中增加了电子琴,电子鼓,电贝司等一些西方电声乐器,增强了视听效果,在创作中更是百花齐放,在市、省乃至全国多次获奖;舞台装置上也增添了扩声设备及各种灯光设施,观赏性更强。此外,在服装、化妆及头饰等方面也都有较大的提高和改进。
在近期的30年,东北民歌的创作与演出出现了停滞的状态,一方面西方现代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冲击较大。另一方面,郭颂等老一辈的歌唱家逐渐淡出观众的视野,东北民歌的传唱只限于中老年人,这对东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与此同时,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乡镇地区流动人口较大,对东北民歌演唱的演唱团体与民间艺人的演出产生了影响。也对东北民歌的传承活力减弱。
三、“新时代”背景下东北民歌发展的现实意义
我国十八以后,注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这不外乎给于中国民族音乐一剂“强心针”,间接的推动了东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在东北地区以教育教学、艺术演出、艺术传承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以音乐学院为中心,开展对东北民歌的教育传唱工作最为突出,使”新时代”环境下的青年大学生吸取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推动“文化自信”以开设其相关研究与演唱课程为主,通过高校课程的开设,直接的对东北民歌的演唱加以了解。在某些课程上,也选择试用中国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使学生切身实际的感受东北民歌的魅力所在。同时加音乐艺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课程增加学生对东北地区音乐理论方面的学习。深度挖掘东北民歌发展源头与传承趋势,这对东北民歌的整理与收集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艺术实践等方面,通过“学生艺术实践音乐会”,”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方式,鼓励学生选择东北民歌专场,同时舞台实践演出,进一步体会东北民歌在舞台表演方面的特点。以精彩的演出推动和影响东北民歌的传播。另外,增加对现代东北民歌的作品创作,对老的作品加以传承,对新的作品加以发展,以“兼收并蓄”给予东北民歌新鲜的血液,使其不仅仅局限在东北地区。增加其活力。
“新时代”下东北民歌的发展与传承不仅仅局限与高校之中,应该更加扩大到社会。这不仅对振兴东北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增强文化自信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应该大力弘扬东北民歌在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更好的使中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旸.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探析[J].艺术教育,2019(07):69-70.
[2]杨清波.东北民歌色彩探究[J].艺术科技,2019,32(11):48-49.
[3]袁野.探究郭颂创作的东北民歌风格特征与情感表达[D].山东艺术学院,2018.
[4]张晶晶.东北民歌现状与发展趋势探究[J].音乐生活,2018(0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