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北宋惠崇小景山水探析

摘要:宋代山水画继五代之后发展得更为成熟,其技法也更加精湛,风格也极富变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尺寸的全景山水画和意蕴深远的小景山水画。而对于富有文人诗意的“江湖小景”,就不得不提僧人惠崇——江湖小景的创始人。他对山水画独到的见解将画中诗意发挥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惠崇;小景山水;山水画

作者简介:陈欣悦;渤海大学艺术系

一、小景山水

(一)小景山水的起源。小景山水起于惠崇,惠崇是五代末宋初期的一位云游僧人,他所作的小景山水与北宋初期呈现的大山大水风格尽显不同。因惠崇小景画未被载入《宣和画谱》,其画作在辗转典藏之中也颠沛流离,因此有关惠崇的史料及传世画作传承屈指可数。但是惠崇的小景画作及风格却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迪,以至于在宋代中后期,出现了如赵令穰等专攻小景山水的画家。

(二)小景山水的表意。“小景山水”虽起源于宋代但与其小品的形式却大不相同,画面的题材又非大山大水,却也属于山水画派中的一个分支,因此就有了人们俗称的"惠崇小景"。在沈括《图画歌》中就出现了有:“小景惠崇烟漠漠”之句;郭若虚的解说:“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以上记述皆为小景山水风格。

(三)小景山水的特征。小景山水在作品形式上,多为横卷、小轴、团扇等,在尺寸上不是巨幅长卷,一般较为小巧。如在邓椿的《画继》中明确地提到:“光州防御史令穰字大年,雅有美才高行,读书能闻......其所作多为小轴”;“高克朋,京师人......工画山水,采撷诸家之类,参成一家之精,团扇卧屏,尤长小景。”

在画作风格上,小景山水亦大多为平远小景,多写山水,有箫散简远之意。同时,与荆浩、关仝的全景式不同,其不求繁密整体,而注重截取最有诗意内涵的部分,更倾向于富有意蕴的表达。

二、惠崇的“小景山水”

(一)出现原由。宋代初期,社会蓬勃发展,但这一时期却出现了一股隐逸思潮,士大夫们追求隐逸之心,在画作与诗文中透露本真思想。与此同时,由于宋代国力相对稳定,文人隐士虽对隐居生活存有向往之心,但却并不归隐深山,而是居于城郊,故而在诗文绘画中出现了更多城郊景致的江湖小景也是理之必然。

自唐至宋初,僧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同时佛教文化在生活中广为流传,使僧人与文人之间的交流逐渐紧密,故而出现了“诗僧”、“画僧”这一群体。因此禅宗思想对文人的启迪以及文人对僧人的审美感染,进一步影响了山水画的创作,这也是惠崇小景山水出现的另一个原因。

(二)作品赏析。惠崇的传世画作虽为数不多,但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作品或最接近原貌的作品有三幅。

第一幅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溪山春晓图》。画面中首为水溪,水中有舟及各种水禽。对岸树木居多,水边从草,远山数重,一派柳绿红桃,尽显生意盎然之象。此幅作品中的笔法温润淡雅,近山与林木用以皴法,画中山石多以染法,随形多变,设色相宜,使画中诗意在清雅平和的画面中娓娓道来。

第二幅是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秋浦双鸳图》。这幅作品以册页的形式展现,描绘初秋时节,河岸边的些许野趣。一对鸳鸯梳理羽毛的动态之趣,与草本植物的安静之仪相结合,展现了一幅生动活现的灵动气氛。画面中芦苇以双勾画出,败荷则以点染画之,造成了质感肌理的对比,淡雅的设色更增添了秋天虚旷萧疏的氛围。宋代诗人黄庭坚对惠崇小景也倍加赞许:“惠崇笔下开生面,万里晴波向落晖。梅影横斜人不见,鸳鸯相对浴红衣。”

另一幅是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沙汀烟树图》。画面中描绘的是春末夏初的情景,采用一江两岸的构图方式,近景处的树木成荫姿态各异,设色较重,树木左边以淡墨浮萍点缀,温和淡雅;中景为溪水河岸,空旷神怡;远景处树木葱葱,雾霭迷朦,与前景的数目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此图构图精炼,墨色不多,但“小中见大”,全景的山水气韵也随之展现。

(三)作品素材呈现。小景山水中的画面尺幅虽然变小了,但画面的格局突破了原本只着眼于花鸟具体形态的刻画,以小见大地展现出更多更大的场景。同时,小景中又被画家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花鸟景物的元素,使作品本身的主题意境随不同景物的添加逐渐丰富。小景山水画也通过具体景物的铺陈,营造出让人身临其境般的诗意境界,这也是宋代绘画高度成熟的背景下,山水元素融入花鸟画创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四)诗画融合。诗与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以诗“绘”画,可尽显了诗的形象与内容;而画中题诗,则更可阐发题意、寄托思绪。而惠崇在处理诗画结合方面却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他以画颂诗,以诗入画,将画意舒展成一首意境深远的诗,用诗把画中一个凝固的瞬间变成了一个生动的趣相,使得诗与画互为映发,相互促进。

惠崇在词吟与绘画的创作中风格类型相似,而其所要呈现的思绪也是相似的。惠崇画作注重“寒汀烟渚、潇洒虚旷之象”,这也与他诗中所抒发的情怀一致。换句话说,惠崇的诗词与绘画只是在语言表达和形式上的不一致,而其内涵确是完全相通的。因此,惠崇的小景画就在构图方式与意境表达与其他画家区别开来,展示了一种“画即是诗,诗即是画”的艺术特征。

(五)清旷淡泊之境。惠崇小景画在意境上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作为僧人他有着较高的哲学艺术性和文学修养,因此对事物更是注重心境的淡泊。如:惠崇的《溪山春晓图》中近景的溪山湖水,山坡小丘,对岸的柳树桃花,枝叶繁茂,远景的重重山峦等,形成近景和远景两个自然维度不同的层次画面。惠崇将两种不同的层次相结合并对局部主体景致的再次扩展,配以精致的小船房屋进行点缀装饰,形成一种别样的主体形象意识,自然平远而又清旷诗意的自然感触随之形成。惠崇的另一幅《秋浦双鸳》画面中的芦草残荷,寒汀一角,双鸳栖息,意味深长,以自然景物来烘托时节,给人一种秋天荒漠萧疏的氛围。由此可见,惠崇小景画擅以精妙小景、局部景物来表现韵味深长的意境,以小见大,以简代繁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隐逸思潮的显现,使得文人士大夫与僧侣的交往繁密,因此在绘画的审美趣味上有了一定的变化,故而出现了上述所说的“小景山水”。

惠崇的小景画在诞生之际一直延续至今都有着非重大的影响力,他通过画面的空间选择,画幅的大小尺寸,绘画技术的透视性以诗画结合的意境表达等,创作了一幅幅奇特、静雅的“小景”。

相对于小景山水而言,不单单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因素使其诞生,更是与开创者惠崇的特殊经历及独到的艺术见解息息相关,不仅使其作品在传统的山水画中独树一帜,更对后世的绘画创作有很强的借鉴启示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松年等绘.刘松年、马和之、萧照、惠崇山水册页[M].中国书店,2013.

[2]徐培晨.略论北宋时期的"江湖小景"[J].美术,2010(3):111-115.

[3]韩绍云,王铁刚.北宋惠崇小景画诗意特色探析[J].河南农业,2020(18):45-65.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