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小红,安徽师范大学;发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
摘要:近年来,家庭暴力问题一直是社会大众比较关注的话题。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不仅包括夫妻双方之间的暴力,还包括对未成年子女、老人和其他家庭成员实施的暴力行为。它对家庭中的每一名成员都造成了影响,对未成年子女的影响尤甚。本文主要分析了家庭暴力对中学生学习心理尤其是学习动力的负面影响,并从完善反家庭暴力治理体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家庭暴力;中学生;学业发展;学习动力;学习心理;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青春期被称为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即心理断乳期,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讲,家庭环境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家庭暴力打破了家庭的平衡,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一、家庭暴力的界定及其危害
2015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其中第二条对家庭暴力的含义作出了明确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1]。就家庭暴力的对象来看,家庭暴力不仅包括基于婚姻关系的夫妻双方之间的暴力,还包括对未成年子女、老人和其他家庭成员实施的暴力行为。
家庭暴力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个人方面。家庭暴力会让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理遭到双重伤害。被家暴的家庭成员身体和心灵都处在困境当中,在生活中缺乏自信,没有独立的意识和人格尊严,对未来失去希望,甚至将暴力转嫁给他人,走上犯罪道路。
第二,家庭方面。家庭暴力不仅会破坏亲人间的感情,还会影响婚姻基础,造成家庭离散。除此之外,子女的成长也会受到影响。儿童时期目睹家庭暴力会让个体形成通过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未来家庭关系中也倾向于使用暴力解决冲突;长辈的家暴行为、模式传递到新生代身上,就形成了暴力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2]。
第三,社会方面。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组成单位,家庭的不和睦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一个长期处于家庭暴力阴影下的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救助,很有可能转嫁暴力,把宣泄对象扩大到家庭以外的人身上,从而演化为社会暴力,造成更大的危害。
家庭暴力无论对于个体、家庭和社会,都有着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分析家庭暴力对中学生学习心理尤其是学习动力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二、家庭暴力对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中学阶段在个体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学习动力的强弱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度和学习效果,而家庭氛围和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程度直接影响其学业发展水平[3]。如果家庭出现了问题,产生了家庭暴力,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发展水平。
从家庭暴力的对象来看,父母之间的暴力和父母对孩子的暴力会对中学生造成不同影响。前者是通过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间接失去学习动力;后者会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双重伤害,直接让学生失去学习动力。
此处有一种特殊情况。部分中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在学习时若没有人监督,很有可能会懈怠。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当发现孩子的成绩不理想,便压抑不住内心中的怒火,对孩子实施家暴。奥苏伯尔曾提出附属内驱力,此处指学生为了获得长辈的认可而努力去学习[3]。个别中学生为了获得家长的认可,避免再遭受暴力,会比平时更努力地去学习。所以,家暴在某些层面对于中学生学习动力存在着一些积极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极其短暂的,长远来看,它的负面影响远大于这种微弱的积极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缺乏安全感,对学习失去信心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氛围、父母应对问题的方式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中学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不足,长期处于暴力环境中,性格会变得胆小懦弱、乖戾孤僻[4],缺乏安全感,逐渐走向自卑。过于自卑的结果就是凡事抱有“我不行”的态度,缺乏目标和理想,对学习没有信心,缺乏动力,在学习中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遇到挫折很容易被击败,由此一蹶不振[5]。
(二)情绪失衡,影响学习效果
情绪体验渗透于个体学习和生活的每个方面,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学习能起到促进或者抑制作用[6]:积极的情绪对学习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学习有抑制作用。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部分家长信奉不打不成才的思想,动辄对孩子进行体罚惩戒,长此以往,逐步演变为了暴力。长期处于此类暴力中的学生的情绪会变得极为不稳定。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内心敏感脆弱,情绪波动大,情绪反应激烈,遭受暴力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抚慰,会造成情绪失衡,或精神委靡,影响学业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在研究人类的情绪时曾做过一个实验,结果表明,当身边的人出现某种情绪时,自己也很容易感染上这种情绪[6]。这就是情绪感染。中学生对情绪极为敏感,很容易受到情绪感染。当家庭中出现暴力,即便暴力的对象不是自己,也会对他们的情绪造成负面影响,带着这种消极的情绪去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机丧失
美国着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一个金字塔状,它具有层次性和顺序性,由低层到高层的顺序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了,个体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7]。
家庭暴力会破坏家庭的和谐,造成家庭人际关系紧张。长期处于家庭暴力阴影下的中学生,他们的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得不到及时满足。当低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自身发展的需要都会停滞,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机丧失。
三、应对策略
第一,完善反家庭暴力治理体系。
首先,完善反家暴法律体系。相关的立法机构应完善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内容,特别是要加强地方性和针对性的立法,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覆盖的反家庭暴力的法律体系。纠正执法人员对家庭暴力的偏见,让它变为公家事,不再是家务事,从邻居不劝、居委会不问、单位不管、不出人命公检法不理的真空地带逐渐消失。
其次,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加大预防家庭暴力的宣传教育,营造关爱女性、关爱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创设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从源头上遏制家庭暴力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
第二,父母要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对于中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动力。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力为子女做出榜样示范。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避免使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父母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加强学习,构建良好的家风文化,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一些中国家庭里面还保留着传统的家长制作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陈旧,早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发展。父母应采取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对待孩子的学习上,要摒弃“不打不成才”的观念,以朋友的身份去和孩子相处,倾听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烦恼,亲子之间保持良性沟通,从而促使学生由不想学到愿意学,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
第三,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14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应当对报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因此,当发现学生正遭受家庭暴力并且情节严重时,学校有义务向公安机关报告,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8]。
针对家庭暴力对中学生造成的影响,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9],关注被家暴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他们建立专门的心理档案,委派专职心理教师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疏导负面情绪,走出心理危机。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应密切关注被家暴学生的言行,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学校。
各学科教师要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帮助被家暴学生,为他们提供学习辅导。例如,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引导他们设置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提升学习自信心,坚定学习信念。
在社会高速发展、家庭结构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单靠学校的力量去处理中学生所面临的危机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携起手来,共同维护中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促进他们的学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实施现状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9):159-160.
[2]肖碧玉.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现状、原因与反家暴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1(8):108-109.
[3]孙智昌,项纯,李兰荣,等.我国中小学生学习动力与学习策略的现状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6(3):78-85.
[4]汤文卿.浅谈家庭暴力[J]现代交际,2018(20):49-51.
[5]王佩珠.初中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J].学术探索,2020(5):181-182.
[6]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俞国良,罗晓路.马斯洛:人的心理健康即自我实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42-45.
[8]王少,孔燕.心理干预与法律规制的融合进路——基于家庭暴力防治的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3):75-81.
[9]徐艺明,王勋,张振新.亲子关系中的家庭暴力与小学生人格关系的调查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5):284-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