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浅论江华瑶族民歌演唱中的语言特色

摘要:瑶族民歌深刻地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民族精神、气质、性格、情感等,是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湖南是瑶族的发源地,而位于湖南南部的江华素有“中华第一瑶城”的美称。本文立足于江华瑶族民歌的歌词特色,从江华瑶族民歌的两大分支、歌词中的衬词等部分,分析了江华瑶歌演唱中的语言特色,希望能重塑江华瑶族民歌的艺术色彩。

关键词:瑶族民歌;演唱;语言特色

作者简介:邝嘉;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江华瑶族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江华瑶族人民祖祖辈辈口传心授、衍展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地方音乐特色。任何事物的起源和发展都与其生成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江华瑶族民歌为什么能够承载几百年历史的考验发展至今还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且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呢?我们应该从它独特的演唱特色着手进行逐一地了解和分析。

一、江华瑶族民歌歌词特色

1、江华瑶族民歌的两大分支

江华这片广阔的土地包含了瑶族的较多支系,根据居住环境和生活习俗,大体可分为过山瑶与平地瑶。因此,江华瑶族民歌的两大分支也是由此而形成的。

1)过山瑶民歌

过山瑶是江华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散居在岭东林区高山峻岭间,经常迁徙的那部分瑶族,其名因其无定居而取得。他们长期居住在山林中,以至于交通不便,与外界的联系非常少,几乎处于一种隔绝的状态中。这样的生存环境,导致其文化也处于边缘地带,鲜受主流文化的影响音乐表现出古朴、幽怨的特点。但许多音乐专家和学者,也正由于这个原因,认为过山瑶最能体现江华瑶族独有的、原始的音乐风格。

2)平地瑶民歌

平地瑶是江华瑶族的另一大支系,定居在岭西丘陵平地地区。他们有固定的村落,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交通也较为方便,政治经济地位明显高于过山瑶。因与汉族杂居一起,并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平地瑶的音乐体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较多的显示出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交汇的痕迹。

2、江华瑶族民歌歌词中的衬词

瑶歌中的衬词独特、别致,几乎首首歌都有衬词的运用,因此,衬词是形成瑶歌独特风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可以抒发感情,在歌曲的结构上也起到了一定的调整作用。

1)衬词的一般类型

通过分析搜集的谱例,笔者发现瑶歌中一般常见的语气衬词有:“嗯、哟、噢、啊、呢、哇、哆、噬、唉、唔、呀、哪、的、咧”等。这些衬词与其他民歌中的衬词所发挥的作用相当,多有抒发感情、烘托气氛之意。另外,瑶歌的衬词亦有歌首衬词和歌尾衬词之分。歌首衬词多半是用于歌曲的起腔,它通常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先礼貌性的打声招呼,再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2)衬词的特殊类型

衬词是展现瑶族民歌独特风格的重要方式之一。除了以上大多数民歌都具有的一般类型外,瑶歌的衬词还有其自身特殊的类型和用法。笔者归纳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句首搭腔式衬词。如过山瑶歌《纳发》中一种特殊的衬词形式。即采用固定的二、四句唱词搭头(一、三句唱词的最后一个字,搭在二、四句唱词的开头演唱)和唱词固走重复的方式形成乐句和乐段。这是瑶歌衬词中独特的运用手法,湖南省研究瑶歌的专家陆良民老师分析,这也许跟山谷里回音的效果有关系。

第二类,固定性衬词。这类衬词在瑶族民歌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首先许多歌腔都以歌曲中的固定性衬词而命名,如《纳发》、《仙拜》、《留西拉咧》、《蝴蝶歌》、《嘲嘲嘿》、《拉斯桑》等等;其次它往往显示了某一歌种的主要特征。如过山瑶民歌《纳发》,歌曲在重复第一句歌词的后半句之前,总会加入固定衬词“兮呀哎哈哎唯哟”,待重复的后半句唱完之后,再使用固定衬词“纳发”链接下乐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类,乐段衬词。这种衬词形式指的是由衬词组成了一个单独的衬词乐段,它置于歌曲的开头部分,唱完衬词乐段,再唱正词乐段。这个衬词乐段既是独立的,又属于整个歌曲的一部分。在过山瑶民歌的《仙拜》、《雷依却》中都存在乐段形式的衬词。

第四类,双重装饰性衬词。这类独特的衬词形式主要运用于平地瑶民歌中的《蝴蝶歌》。“双重性”表现在歌曲中的衬词全用“的”字进行了逐字装饰,如穿插在主唱词里的“那的、嗯的、啰的”等。另外,固定衬词“留西拉咧、黄蜂、蝴蝶”中也做了逐字逐句的装饰。这种手法使《蝴蝶歌》充满了活力,欢乐、诙谐的气氛溢于言表。

3、江华瑶歌的演唱风格

演唱风格是表现特色的精髓。在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润腔技巧是展现演唱风格的重要因素。

1)高腔

在瑶歌中,高腔多用于山歌,声音高亢、响亮,表现出奔放、洒脱的性格。另外,瑶族民歌本身的音域不宽,有时由于感情的需要,歌手们会将歌曲向上一个八度或者两个八度进行“翻唱”,这时也用高腔来完成演唱。高腔演唱时以头腔共鸣为主,气息的爆发力强,发声位置比较靠前,声音尖而有根,音色美而坚实,表现力十分丰富,给人一种深处大山、身临其境的感觉。

2)平腔

在瑶歌中,平腔唱法运用得十分广泛,特别在平地瑶歌的讲歌中更为常见。这种歌很少使用虚字,正词是一字接一字“讲”(唱)出来的。另外,许多陈述性强、风格朴实的仪式歌、风俗歌也运用到平腔唱法。此类歌曲的曲调较为平稳,音区不高,演唱时气息较浅,发生位置靠前,咬字较重、吐字清晰,口腔共鸣突出,演唱难度较高腔唱法有所降低。

3)倚音的演唱

在瑶歌中,几乎每首歌曲都有倚音的出现。倚音有单倚音、双倚音、前倚音、后倚音、长倚音、短倚音、上倚音、下倚音之分。过山瑶民歌中倚音的运用十分广泛,而平地瑶歌则多以前倚音、短倚音居多。瑶歌中,倚音不单修饰衬词,而且也与正词一起连用,它在音乐中起到了装饰、加花的作用,使旋律更加优美、动听,唱腔更加悠扬、华丽,加强了歌曲的灵活度,也提升了歌曲的情趣。

4)波音的演唱

波音是对主音进行向上或向下二度的快速波动的装饰音。瑶歌中波音的使用没有倚音那么广泛,多以单波音、上波音为主。波音的时值很短,因此演唱中要求声带灵活、快速地颤动,腹部要积极地、由慢到快的送气。波音的唱法很细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瑶歌的风味。

5)衬词衬腔的演唱

瑶歌中的衬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衬词具有两种艺术功能。首先,它能作为不同种类民歌的区分标志,如“纳发、仙拜、蝴蝶”;其次,在歌曲结构上,它能作为划分结构的固定腔节。如《纳发》,每当这一唱腔出现,就昭示着段落尾句的出现。虚词衬词在瑶歌中运用更为广泛,它表面上与歌词内容没有实际联系,对歌词大意也没有直接影响,但事实上,它更突出、更集中地抒发了正词中未完全表达出的情感,为奠定与扩展歌曲感情基调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瑶族民歌歌唱语言特色

瑶族歌唱语言在形成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统一性。歌唱语言种类繁杂,瑶族方言之间差异较大。

1、歌词结构

民歌的重要组成部位就是歌词,民歌歌词可以将民歌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特色展现出来,瑶族民歌的歌词通俗易懂,具备浓厚的文字气息,可以将瑶族人民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少数民族歌曲通常都是利用方言进行演唱,可以体现出民族风俗习惯等。

在瑶族民歌当中,不仅可以体现出他们的劳动智慧,同时也可以将人们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根据歌词结构划分瑶族民歌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七言四句体民歌:这种类型是瑶族民歌当中的常见结构,这种结构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民族文化创新过程中,很多民歌开始创新传统的七言四句体,歌词中可能会增、减字,为了协调歌曲节奏,这种歌曲节奏更加紧凑一些,情感也可以表达的更加强烈和真实。

第二类,三字头四句体结构:这种歌词结构比较特别,有调式骨干音确定民歌起腔,继而确定歌曲旋律色彩。通常瑶族民歌第二句歌词的前三个字就是三字头,虽然看起来非常平常,但是可以将歌者的内心情感全面的表现出来。

2、赋比兴修辞手法

瑶族民歌的歌唱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一些歌曲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一些描绘民族内部热闹的场景等。不同的歌曲利用的表现手法都是不同的,瑶族民歌通常会利用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歌曲的真正情感表达出来,这也体现出瑶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其中比较常见的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使歌曲的流畅性得到增强,同时也是整首歌的情感基调得到烘托,进而可以充分的表达出民歌中的情感。

例如在瑶族民歌《瑶人迁徙歌》当中,作者利用一首歌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展现出来,将瑶人迁徙的整个过程中全面的表达出来,这样停手就可以深入的了解瑶族人的迁移过程,同时也全面的展现出“赋”这种表现手法。比指的就是比喻,指的就是在文章和歌曲创作过程中,通过喻体将周围的形象灵活的体现出来,这样表现的形象也会更加逼真和生动。在瑶族民歌当中应用的比较频繁的就是明喻。兴指的就是通过其他事物引起歌咏的事物,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读者联想,同时也可以使文章的艺术效果得到提升。作者因为某种事物产生特定感情,进而去泳坛其他的事物,发出相应的情感。例如在《礼节歌》当中的开头就利用了起兴的手法。

3、独具魅力的精神内涵

瑶族在发展过程中,用于挑战苦难,他们积极的生活调度使其获得不断发展,因此在瑶族民歌当中也充分体现出民众的精神魅力。首先是用于斗争的拼搏精神,瑶族人民为了获得民族独立,全面联合,反对压迫,体现出瑶族民众的大无畏精神。

例如在《盘王歌》当中就可以体现出瑶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瑶族民歌体现出瑶族人民积极进取和善于自省的精神,瑶族人民不断积极进取,同时又具备自省精神,这样就促进瑶族民歌不断发展。

三、结语

江华瑶族民歌蕴含着瑶族同胞对祖辈生活的记忆,也是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之根,它作为一种具有纽带意义的文化艺术形式是值得我们去保护和珍视的。瑶族的文化个性及其民族个性也会随着瑶歌的传播在现代历史的洪流中得到发展与延续。不仅瑶歌,我国的传统民歌也将顺着这股热流繁荣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我国艺术真正皇现出“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景象。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一湖南民间歌曲集[M].内部资料.1981

[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4]邱婧雅.江华瑶族民歌的音乐风格及演唱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