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方言中有着大量的儿缀词,既是文化南迁过程中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结果,也体现着杭州方言在吴语中独具一格的特色;同时,饮食词汇在杭州方言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并较好保留。笔者尝试从杭州方言儿缀词概述出发,发现杭州方言饮食词汇中儿缀现象,发掘其背后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杭州方言;儿缀词;饮食文化
作者简介:蒋云迪;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一、杭州方言儿缀词之来源
杭州方言指的是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方言,其使用范围在全国看来并不大,主要使用人群集中在杭州老城区及附近。但是随着近些年浙江经济的迅速发展,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了解和研究杭州方言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杭州方言区别与其他吴语方言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杭州方言中的儿缀词现象,而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杭州方言中的儿缀词并不是儿化音。“儿化”是指汉语词汇中“儿”音节与前面的音节相连而发生的音变现象[1],儿化后的两个汉字只有一个音节,“儿”音只是在原韵母后加上一个“r”来表示。
而杭州方言中的儿缀词与之有两个主要区别:其一、杭州方言中的儿缀词位置并不固定,有时在词中,有时在词末;其二、杭州方言中位于词末的儿缀词中“儿”音自成音节。基于以上这两个显著的区别不能认为杭州方言中的儿缀词就是儿化音。而杭州方言中出现大量儿缀词的原因主要是受北方官话的影响,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不仅出现“北人南下”的人口迁移现象,也伴随着文化迁移,而这种文化迁移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用语。在北方移民和南方原住民交流与融合的的过程中,杭州方言里特殊的儿缀词也逐渐产生,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指出南方方言基本不用“儿”这一现象,但是又专门举出了杭州方言这一特例,“杭州话受官话影响特别深,所以用附后号‘儿’字,这是例外”[2],杭州方言的儿尾主要来源于中原北方官话。
《梦粱录》和《武林旧事》的书写背景都是南宋时期的杭州,其中就保留了大量的儿缀词,据统计,“《梦粱录》共用儿缀词145个,《武林旧事》共用儿缀词139个”;而基于北宋末年背景的《水浒传》中也有大量儿缀词,“《水浒传》与《梦粱录》的儿缀词重复数为33个,与《武林旧事》的儿缀词重复数为21个”[3],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作为杭州方言中的儿缀词主要来源于北方官话的依据。
二、杭州方言饮食词汇中的儿缀词
杭州方言饮食词汇中的儿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儿”为后缀
“儿”为后缀的饮食词汇是杭州方言里最多的饮食词,大部分有儿缀词的饮食词都是“儿”为后缀的饮食词,而这些饮食词内部也可以再具体的划分为三类。
1、以“单字+儿”的形式构成的饮食词汇
虾儿|肉儿|梨儿|枣儿|浆儿豆浆|卤儿汤汁
这类饮食词汇在杭州话中单独成词使用得并不多,但以“单字+儿”的形式成词的饮食词汇,大多可以加以前缀成为一个新的饮食词汇,绝大部分“单字+儿”结构中前面的单字都是单音节自由语素,我们能比较容易的通过其字面意思了解其深层内涵;但是不排除一些个例,比如“卤儿”,我们很难通过字面单看“卤”而联想到其具有的真正含义。
2、以“双字+儿”的形式构成的饮食词汇
这类饮食词汇在杭州方言中比较多,在平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比如:
酱鸭儿|糖饼儿|红果儿山楂|黄瓜儿|肥肉儿|菜卤儿菜汤
这类“双字+儿”大部分都是以“偏正词组+儿”为结构的饮食词汇,而这些词汇很多都由单个形容词性质的词汇再加上之前所讲是“单字+儿”形式饮食词汇构成。
当然我们也有一些特例,例如“油墩儿”一种油炸的街头小吃就不能理解为是偏正词组,因为“油墩”是一个整体的词,后面的“墩”并没有实际意义。
3、以“多字+儿”的形式构成的饮食词汇
这类饮食词汇在杭州方言中也非常的常见,“儿”之前“多字”的构成形式往往比较多样,其中占多数的是“偏正词组+儿”,例如:
油泡泡儿油面筋|消闲果儿各种零食|甜面浆儿|海棠果儿|香瓜子儿
还有一些饮食词汇的形式比较自由,比如“葱包桧儿”等。
(二)、“儿”为中缀
这类饮食词在杭州方言里较少,但是依然在日常的杭州方言交流中加以使用,例如:
枣儿瓜一种菜瓜|瓢儿菜毛毛菜|片儿川一种面食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即使杭州话中有很多儿缀饮食词,但是有些词语虽然也是儿缀饮食词的形式,却并不是在形容饮食,应当加以区分,例如:
飞来肉圆儿横祸|香泡皮儿形容人脸上皮肤很差,坑坑洼洼|油煎琵琶核儿滑头
三、儿缀饮食词汇与饮食文化
杭州方言中的儿缀饮食词背后也蕴含着饮食文化,而这些饮食文化有些与历史事件有关,比如“油炸鬼儿”在杭州方言里是指油条,最开始被叫做“油炸桧儿”;类似还有“葱包桧儿”,指的是葱包棍。不管是“油炸桧儿”还是“葱包桧儿”,都有一个“桧”,而用这个“桧儿”并不是专指油条和葱包棍都有的长条形的这个特点,而是基于历史典故。南宋名将岳飞死在杭州(当时的南宋首都临安),现在杭州西湖边还专门有岳坟来纪念他,而害死岳飞的秦桧被老百姓所记恨。当时的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只好把对这种愤怒或者怨恨寄托在食物上来表达,于是就有了“油炸桧儿”和“葱包桧儿”,既体现了杭州百姓的智慧,又表现出杭州方言儿缀饮食词汇与历史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力.王力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翁颖萍.从儿缀词看《水浒传》中的杭州方言因素[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6,16(01):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