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论样板戏《白毛女》的翻译与对外传播

摘要:样板戏《白毛女》作为八大样板戏之一,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内涵和旺盛艺术生命力,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由译本,能对外更好地塑造中国形象、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化,促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本文将展开谈论样板戏《白毛女》的翻译和对外传播。

关键词:《白毛女》;对外传播;文学价值;艺术形式;翻译

作者简介:孙洋慧,杨芸,赵妍;江苏理工学院

“样板戏”是文革时期一些以戏曲作品为主要载体,加之部分音乐作品的大中型舞台艺术作品。从“样板戏”这个词概念来看,我们可以拆分成“样板”和“戏”,由此可以推出,是先有“样板”然后才产生“样板戏”。“样板”的提出不得不提到1964年中国京剧院改编的京剧《红灯记》,《红灯记》演出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解放日报》发文称:《红灯记》“是京剧革命化的一个出色样板”。此后“样板”一词又被用到了其他经典改编的作品中。随着各大刊物的争相报道,“革命样板戏”“革命艺术样板”相继提出,深入人心。“八大样板戏”也由此产生。

正如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一样,文革虽然是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但是“八大样板戏”确实是优秀的文艺作品,它对于传统戏曲的改革,是一次成功的创新,为戏曲改革开辟了一条新路。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外国世界对于中国的了解难免存在偏。差或是浮于表面。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传播也成为外国了解中国的一种重要途径,样板戏《白毛女》作为八大样板戏之一,其自身的文化价值、精神内涵以及旺盛艺术生命力,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些别样的艺术形式。本文将研究《白毛女》的翻译和对外传播。

一、《白毛女》相关内容

(一)简介

《白毛女》将文艺作品与艺术魅力完美结合,通过它特有的艺术形式展现世界的美好与丑恶,呈现出了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佃农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喜儿与同村青年农民大春相爱。杨白劳生活窘迫,只好向村里地主黄世仁借了高利贷,后来还不起钱,就外出逃债。在除夕晚上,杨白劳偷偷回到家中。黄世仁这个恶霸,他看中了杨白劳的女儿喜儿,就动了坏心思,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活活把杨白劳逼死了。喜儿被黄家抢走,遭黄世仁奸污,喜儿受不了侮辱,逃入深山,由于待的山洞不见阳光,又吃不到盐,头发全白了。两年后,大春跟随八路军回到家乡,在深不见光的洞穴里找到消失的喜儿。最后,得知这件事情的村民们和喜儿一起批斗黄家的罪行,为她申冤雪恨。

从时代背景上看,《白毛女》诞生于1945年,是我们中国歌剧的创新。剧作包含着明确的阶级理论,娴熟地运用着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解释并建构中国农村的历史与现实场景和阶级关系。从延安到新中国,《白毛女》通过不断的形式改编再到最终的样板戏《白毛女》,始终紧扣着中国时代的主题与口号,也正因如此样板戏《白毛女》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使外国对于中国的政治、阶级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白毛女》有效对外传播的原因

(一)对外翻译

对外翻译在塑造中国对外形象、促进和推广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所以20世纪以来,我们一直把对外翻译当作一项很重要的事业在做。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衰退,但外国文学翻译仍然有一定意义。文化大革命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样板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外译中得到了特别关注。“八大样板戏”由外文出版社以多种文字通过翻译介绍到世界。此外在翻译时还有一些特点,基本上“样板戏”英译本都在扉页附有红体字的“毛主席语录”(Quotations from Chairman Mao Tse-tung),其中“All our literature and art are for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and in the fifirst place for the workers,peasants and soldiers;they are created for the workers,peasants and soldiers and are created for their use.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最常出现。引用的“语录”不仅代表“文革”代表性文学作品在外国文化中的政治标签,同时也向外界阐述当时社会的文艺思想,而且也是此类文学作品创作原则的体现。

(二)中西结合

除了利用翻译来对外宣传外,《白毛女》还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对外传播,譬如《白毛女》伴奏采用了中西混搭的形式。它的音乐在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的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在我国整个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中真正发挥了它的重大影响。除此以外,《白毛女》在伴奏乐器的选择上,也采用了将中国乐器和西方乐器相结合的形式。乐队中既有西洋管弦乐队的提琴家族,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也有民族管弦乐队特别是为中国传统戏曲伴奏的胡琴家族,如二胡、高音板胡、京胡等,还有如笛子、唢呐、三弦、板鼓、堂鼓等吹管、弹拨、打击乐器等等。《白毛女》用西方人民熟悉的乐器进行表演,使得观众更能接受,可以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于此同时,样板戏《白毛女》又采用了西方芭蕾舞的形式体现中国妇女解放的故事,反映妇女生活情感的各种变化,这也是“洋为中用”的范例。像《白毛女》“喜儿挺立山巅在漫天大雪中盼望解放”一段,就运用了芭蕾中独舞的艺术手段,在发挥芭蕾动作技巧的同时,又把中国民间舞和古典舞的一些动作揉进了芭蕾中。这样芭蕾舞和中国舞的结合展现我们中国的艺术,更好地推动了京剧样板戏在外国世界中的传播。

(三)形式改编

有了中西方文化的结合,《白毛女》还通过不断的修改与改编,从多方面把这作品推到国际视线中去,推动其在西方世界的传播。《白毛女》剧本自诞生之后5年间,不断在修改和演出中取得完善。但不管是哪一种表演形式,《白毛女》在内容上都还是延续了原来的主题,向西方世界宣传了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

1950年,《白毛女》被改编为电影剧本,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于1951年荣获捷克的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1957年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将《白毛女》改编成大众更能直接接受的形式,可以更好的为人民艺术服务。

《白毛女》也改编成了芭蕾舞剧,除了将广为流传的同名歌剧音乐作为主题音乐外,还把人声伴唱引入芭蕾表演之中,创作出了不少声情并茂、动作流畅而又富于抒情性质的舞段,曾在国际芭蕾舞大赛上获得过20多枚奖牌,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形成和国际影响,为后续革命样板戏《白毛女》等作品的形成与传播奠定了基础。

《白毛女》自诞生以来,以歌剧、京剧、电影、芭蕾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活跃于国内、国际的舞台之上,传播了半个多世纪。这些不同形式的改编,不仅是在国内大获成功,还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反响。通过这些的宣传,反映了国内的巨大变化,向国外传播了新政府的合法性。

四、《白毛女》对外传播的价值

从《白毛女》中西结合和方式改编的角度,分析它的对外宣传后,我们把目光转向《白毛女》自身的艺术形式,它的艺术形式在宣传方面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白毛女》借鉴了外国文艺形式,将京剧的程式化模式与西方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相结合。所谓的“陌生化效果”(又被译作“间离效果”、“打破幻觉手法”),就是舞台要把人们所熟知和习以为常的事件以另一种样式展示给观众,也即要把日常平凡的东西以“不平凡”的面目出现,以引起观众惊奇,从而诱发观众去思考。传统戏剧里形式主义的极端方式和简约风格的善恶判断,使得舞台和生活的距离更进一步地拉开。

严家炎说:“整个《白毛女》就像一座喷发的火山一样,倾泻出长期蕴积在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对地主阶级的仇恨之情。”很显然,《白毛女》这部样板戏中就运用了极端方式和简约风格的善恶判断,戏剧中明显地体现正面人物的“高大全”、“红光亮”,反面人物的“矮小缺”、“蓝阴暗”。例如像戏剧中出现的大春、八路军均是浓眉大眼、国字脸、一身正气,而像黄世仁这类的坏人则全是贼眉鼠目或面露凶光。此外,喜儿作为主角的斗争性也加强了,到黄家后喜儿英勇不屈,痛打侮辱她的黄世仁,她在和敌人的冲突中充满了阶级仇恨。这种中西艺术结合,使得样板戏《白毛女》在舞台上升到精神层面,强烈突出了正面人物身上高尚的理想人性和悲剧色彩,向大众更好地展示了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北风吹》选段中写女主人公撂鞭子、轻快的步伐等一系列动作,就向大众传递了一种积极的价值导向,就算生活再艰辛,也要向喜儿一样充满希望,对未来要抱有美好憧憬。样板戏中的人性光辉,其中蕴含的高尚追求与理想人性,起到了鼓舞和教育世界广大人民的作用。同时喜儿身上的悲剧遭遇,也有着警醒世人的意味。《白毛女》通过描绘中国旧社会的种种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使样板戏成为一种可以让人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的载体,使其能够真正地融入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五、《白毛女》对外传播的影响

《白毛女》中所呈现的精神内涵和充沛情感感染着不同国家的观众,成为了连接国与国之间人民心灵的桥梁。《白毛女》的传播将女性问题纳入到人民政治实践之中,赋予了女性以同等的政治权利,能容纳这一特定群体的差异性,促使社会尊重女性,解决女性群体不断处于弱势地位的问题。这些问题从西方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显然是无法理解的,但是通过《白毛女》塑造了“新女性”形象,传达出为了实现女性解放而不断努力的精神,表现以喜儿为代表的穷苦人民在任何恶劣环境中都不妥协,抗争到底的精神,这些都对丰富了国外人民的精神世界,引发了他们一定的思考。

不管《白毛女》中所表达怎样的精神,最终都是为了展现经过社会变迁后显现出的“新中国”,向外界阐述当时中国的文艺思想,宣传“文化革命”的最新成就,以此对他国产生启发。从《白毛女》在日本的传播过程来看,20世纪50年代,源于对日本殖民于美国的现状不满,产业工人阶级在日本共产党及工会的领导下,积极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运动以抵制《日美安保条约》。一些日本左翼知识分子,从《白毛女》中看到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看到了新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发生的巨大改变,并且处于日益强大的形势,甚至成为可以与美国、苏联抗衡的大国。因而他们对大春参加解放军、人民公审地主等具有明确革命意义的事件有所启发。通过《白毛女》,他们看到了通过武装斗争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的重要性,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确立政权的正当性。于是他们想要效仿中国,试图通过武装斗争摆脱对美国的依附、实现完全独立的理想。

《白毛女》在国际交流和外部推广方面做得非常好。1949年之后走出国门,出访多个国家,向世界人民展现了共和国的风采,展现了我国的“文化领导权”在文艺实践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在日本,《白毛女》受到了日本人民热烈的欢迎,也成为了《白毛女》中日外交的使者。在《白毛女》抵达日本之后,短短3个月的放映时间,电影《白毛女》共放映近300次。之后的松山芭蕾舞团第一个将中国电影《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剧的艺术团体,多次来华演出,演绎了一场别样的“芭蕾外交”。当芭蕾舞剧《白毛女》回到中国后,中国的舞蹈团对其进行改编,芭蕾舞与民族舞的相互融合,也是中外文化相互融合的一种表现。出访欧洲时,中国的《白毛女》作为一种宣传手段,拉进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距离,也使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同时向其他西方国家证明了我国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合理性,使西方世界对中国开始改观,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

《白毛女》在海外的大力传播使得中国文化能够走向世界。《白毛女》在日本和欧洲的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成功案例,其中的成功经验仍有待分析和整理,这对于推动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由《白毛女》在外国的成功传播以及产生的影响来看,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传播中国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念的有效途径,所以要将中国文化“走出去”,还需要更多富有创新,富有内涵的优秀文艺作品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金胜《〈白毛女〉与新歌剧: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歌剧》2020年第2期.

[2]毛泽东《毛主席语录》,1964年5月1日.

[3]马士奎《特殊时期的文化输出——“文革”十年间的对外文学翻译》,《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第32期.

[4]刘蕊:《民族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性及时代价值》,《四川戏剧》2019第11期.

[5]刘蕊:《民族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性及时代价值》,《四川戏剧》2019第11期.

[6]任动:《白毛女的创作、修改与改编》,《兰台世界》2007年第17期.

[7]任动:《〈白毛女〉的创作、修改与改编》,《兰台世界》2007年第17期.

[8]颜廷育:《〈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32期.

[9]王烨、田华:《样板戏对外国文艺的吸收与借鉴》,《文学教育(上)》2007年第6期.

[10]贺桂梅:《人民文艺的“历史多质性”与女性形象叙事:重读〈白毛女〉》,《文学理论和批评》2020年.

[11]杨珍珍诸葛蔚东:《〈白毛女〉故事走进日本的启示》,《对外传播》2017年第11期.

[12]颜廷育《〈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40期.

[13]颜廷育《〈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40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