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我国文化安全在意识形态斗争中面临的双重困境及出路

摘要:文化是意识形态的核心,文化安全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十分重要。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变得十分急迫。我国文化安全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面临着国内冲击和国外挑战的双重困境。如何确保我国文化安全不被敌对意识形态颠覆,需要我们做出思考。

关键词:文化安;意识形态斗争;双重困境;应对出路

作者简介:王慰,赵可;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的繁荣或衰败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兴灭存亡。当今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已经从传统的军事领域扩大到了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一、文化安全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文化安全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的重要性

如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倾轧已经不再局限在传统的军事领域而是转向了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对我国社会的平稳运行、国家政权的稳固、人心的团结和凝聚、社会核心价值的追求、国家道路制度的走向、民族国家的安全等都会产生举重若轻的影响。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本国意识形态安全稳定不受到敌对意识形态的侵犯,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对国家意识形态的稳定十分重要。在我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绚丽夺目的历史,革命文化诉说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奋进历程,这二者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精神源泉,如果一旦遭到破坏和消解的话将会发生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届时,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必将遭到瓦解、社会主义制度面临改变、国家政权将会颠覆、共产党执政党的地位产生动摇。面对以上种种后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文化安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性,因为这不仅关系社会稳定、民心凝聚、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问题,还关系到国家政党政权、社会制度属性、民族价值观念的问题。

(二)维护文化安全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的紧迫性

文化安全是我们这一时代面临的基本文化特征,也是当代社会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实践这样宏图伟业的过程中,各种学术观点、理论思潮必将暗流涌动,我国的文化安全将又一次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国际社会风起云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想方设法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地发起了总攻。如何保证我国的意识形态不被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消弭、国人的价值观念不被敌对资本主义势力浸染,这需要我们党和国家守好文化阵地,重视文化安全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的重要性,意识到维护文化安全的紧迫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不被“和平演变”。西方的媒体和宣传机构,出于政治或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有意歪曲中国文化,妄图通过文化殖民变色中国、削弱中国,对这些国家花样百出、名目繁多的方式进行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侵略,我们需要迅速反应,动员各方力量,用一切手段毫不留情的进行反击。

二、我国文化安全在意识形态斗争中面临的双重困境

(一)我国文化安全在意识形态斗争中面临的国内冲击

1:社会主流价值遭遇商品化浪潮和功利心态的挑战

脱胎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态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并不与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的文化观念相适应,市场经济的流弊还是会辐射进人们日常的精神生活中来。在商品化浪潮和功利心态的引导下,社会的主导文化模式由理性文化和人本文化向生活原生态的平面文化不断趋近。在这种文化态势的辐射下,社会民众会自觉不自觉地追求以现代传播媒介为依托、以即刻关切为中心、以满足个人物质欲求为基本内涵的消费文化和通俗文化,并产生一系列金钱至上、玩物丧志等道德滑坡的行为。普通民众在这种文化态势的映射下价值观、人生观扭曲变形;国家政府官员在这种文化态势的影响下忘记初心使命和宗旨,权力寻租、以权谋私和贪污受贿的腐败行为层出不穷,导致国家和公共利益受到损失。如果全社会笼罩在商品化浪潮和逐利心态的氛围中,西方资本主义的落后文化必将占据上风、平易近人的大众文化将会被恶俗文化挤兑、民族丧失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忽视,人民的理想追求逐步沦落、社会主流价值逐渐西化。这些文化现象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将会导致人民群众追求我国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和目标的动力逐渐丧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停滞不前。

2“流量至上”的网络时代带来一定的文化乱象

随着互联网日益成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最主要方式,虚拟网络空间的管理与规范工作也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最前沿的工作。宏大基数的网民群体、网络直播的兴起和短视频平台的迅猛发展,使互联网逐渐陷入“流量怪圈”中。以“流量”为导向固然可以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但是出于人们猎奇的心理和视觉动物的本性,更多的是导致各种网络文化乱象的产生。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为了获得与粉丝互动的实时效果,各路“网红”吸引流量的方式从静态转向动态、从一维转向多维而网络直播也成为了简单粗暴的“网红”变现平台。“‘网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1]为了吸引眼球快速赚流量,某些“网红”以其低俗出格、离奇怪诞的言语和表演来满足少数人的猎奇心理,同时又有着大批粉丝的“大V”和“公知”传播诋毁英雄的言论、曲改历史、公然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宣传反党反社会的与主流文化相悖的言论。这些“大V”和“公知”拥有者数量可观的追随者,所以他们散布的言论极易在社会上形成舆论气候,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反向效果。低俗直播展现糟粕、封建、低俗文化,与传统优秀文化背道而驰;无良“大V”和“公知”散布不良言论,恶意抹黑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并与社会主义主流舆论氛围进行对抗等。这些恶意的网络乱象辅之以网络空前的传播速度,能在极短的时间打击和混乱社会正能量的文化氛围。

(二)我国文化安全在意识形态斗争中面临的国外挑战

1:汉语语言文化受到英语语言霸权的挑战

人之所以可以区别于动物并且成为“文化”人的先决条件就是语言文字的诞生,“汉语的诞生意味着中国文化的诞生。”2汉语汉字凭借其自身无与伦比的优势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全球化的浪潮企图对全世界进行文化输出即建立“文化殖民”,其使用的重要手段就是在全世界推行英语语言霸权的统治。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强势的语言国将英语作为强势语言对世界语言文化进行操控,这样强势语言国所进行的语言霸权统治主要通过使输入国的本土文化被边缘化,本国民众的身份认同感被弥散消解来进行。在进行英语语言学习时,语言输入国的受众会发现本土语言的措辞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与英语语言不相关,所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本土文化逐渐被搁置、抛弃和边缘化,长此以往,这样潜在认知暗示其结果是英语语言学习者忽略本土文化而对英语语言国家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很敏感并想方设法的去了解这些现象和接触这些事物,在这过程中就会受到来自英语语言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例如,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吃西餐,而中国传统节日被轻视和逐渐遗忘。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和身份,象征着民族精神的源动力。虽然目前世界发展的态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将保持其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优势,掌握英语虽有利于我们进行国际交流,但却绝不能以丧失本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文化作为代价。

2:西方影视文化渗透具有隐蔽性

影视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征,涵化理论解释了这种表征:“电视观众关于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内容,而非客观现实,它反映了社会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3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影视文化进入我国,这虽然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但也隐藏着独特的群体价值认知偏差和意识形态渗透风险。西方资本主义的影视文化,正以愈加隐蔽和易于被社会大众接受的方式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温水煮青蛙式的渗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有针对性的创作了一大批影视文化作品,让中国观众为这些作品买单,实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春风化雨般的渗透。这些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影视作品使中国民众“倍感亲切”,让中国民众产生了一种虚假的民族自豪感,使中国民众迷失在这种虚假的民族自豪感当中,狂热的为这些影视作品买单。西方的影视作品说到底是为了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比如宪政民主、精致利己主义、美国是世界的救世主和和平的使者、丑化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等,以此搞文化入侵和殖民。细究这些所谓的影视文化作品就会发现西方人还是在按照民族主义的思维方式在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用西方人的思维构建起东方世界的景象,这样强行粘合出来的文化其外壳看似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但其内部却包裹着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刻板印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用这层东方外衣作为自己意识文化侵略的掩体来迷惑全世界的人民。这种具有迷惑性的侵略方式不仅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被扭曲了的东方文化,更可怕的是西方人的所谓“先进文化”就通过这层被他们扭曲了的外衣传播开来,这样就对真正的优秀的东方文化的坚守和传播造成了障碍。

三、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出路

(一)坚持党的领导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

地位意识形态问题不仅是思想领域要牢牢抓住的问题,而且在政治领域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对待意识形态问题,一方面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让我们在意识形态的问题上不出错。党旗飘扬的方向给我们指明了意识形态问题的坚守原则,意识形态的坚守原则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只有保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绝对地位,全国人民才能实行思想上的凝聚和统一、政治上的排他和团结、行动上的整齐和坚定。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到改革开放以来,党管意识形态不仅是历史和实践的选择还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党管意识形态激发起了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大热情。面对当前国际社会中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战况,我们党一刻也不能放松对意识形态的管理。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不仅要从党的内部要加强对全体党员干部的红色基因教育;在党外部,更要搞活“四个意识”的理念和“四个自信”的信念,让人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嘴里挂在心上。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党诞生的催化剂。坚定跟随马克思主义,才让我们党成为最有力的政治力量和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匹黑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成为了我们最可靠的精神支柱和最鲜明的身份标识。党在历史上遇到的无数荆棘和经历过的数不清的磨难向我们证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我们矢志不移的坚持和拥护,如此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道路不会旁逸斜出、社会主义的旗帜不会斑驳褪色、社会主义的国本不会风雨飘摇。只有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在意识形态领域双管齐下,才能消除社会上的不和谐的声音。

(二)突出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结合的优势,坚定文化自信

能历久弥新并充分融合现代性的中国传统文化虽是历史的积淀,但在时代性的感召下又具备了映射未来动态的能力。习近平在十九大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精神源泉做了明确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我国人民群众坚定的文化自信来自于社会主义文化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优势。这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纠正国人的文化信念。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互联网鱼龙混杂的信息、多种不良文化潮流大行其道等原因使人民群众对价值观的判断出现偏差,出现“金钱至上”、“人人为我”等畸形的价值观导向,这样的价值导向对社会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义利观辨析、忧患意识、和合精神等价值观对社会公民正确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具有强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两者结合的优势可以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对公民进行理想教育并培养公民的纪律性。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民众极易沉迷于物质生活,同时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国人的精神信仰逐渐丧失。面对这样的情况,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结合的优势可以让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内化于人民群众的心里,拥有对外来文化拥有抵抗力;同时对公民进行纪律约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意志外化于人民群众的行为。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优势使我们得到了我国打赢意识形态攻坚战的强力武器,拥有了打赢这场意识形态攻坚战的强烈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拥有如此优越的传统文化土壤和社会主义文化种子定能坚定国人的文化自信。

(三)攻占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高地,打好网络生态攻坚战

在现代社会里,互联网成为了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斗争时不可失去的领地。面对互联网领域的复杂状况,首先党要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只有党管网络,互联网的意识形态才能方向正确,旗帜鲜明。党管网络要对抹黑共产党、丑化人民英雄、散布网络谣言的网络用户决不手软。党在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搞“一言堂”,尊重网络自身的发展规律、聆听网民的心声,这样才能形成互联网的良性发展。其次,只有研发我国独立自主的互联网核心技术系统才能有效抵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仗前沿技术优势对我国网络空间进行的进犯,只有拥有不会被别人拿捏的独一无二的制胜关键才能维护我国互联网生态空间的安全和清朗。在进行互联网核心技术研发的同时也要注意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有效执行。人们在互联网中会使用一种虚拟的身份来进行交流,这种虚拟的身份虽然保护了民众的隐私权,但是也给互联网言论空间的健康和真实性带来了挑战。这就急需建立互联网常态化法律机制,依法管网治网,促进良好言论风气的形成。同时,对于在互联网上恶意宣扬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悖的极端言论和诋毁国家形象的恶毒行为,应予以严厉的打击。互联网以其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使网络空间成为了新兴的意识形态战场,面对这个新型战场复杂多变的战况,我们党一定要时刻提防不放松。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打造新闻舆论传播的主流媒体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斗争中的基本工作,习近平在给中央电视台建台暨新中国电视事业诞生六十周年的贺信上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5中国共产党与全体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打造一批具有领导性和权威性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媒体作为党重要的思想传达中心和政治宣传高地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要求新闻舆论的宣传应该时刻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首先,新闻舆论传播坚持党性原则,让社会主义主流舆论在社会上蔚然成风;其次,我们党是来自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要求人民群众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新闻媒体是人民群众心声的传达媒介;再次,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要求主流媒体更要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扩大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主流媒体发出的声音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态度。主流媒体在面对国内和国际上不一样的动向时应该保持灵敏的嗅觉,及时地发现和辨别这些现象并向群众广而告之。当今复杂的局势还需要主流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宣传方式,用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扩大影响力,成为党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李春华,郭晓峰.“流量时代”网络文化现象及其治理[J].西部学刊,2020(124):131-134.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7

[3]胡振明.涵化理论视野下美国影视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分析[J].金古文创,2021(3):84-85.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C/OL].(2017-10-27).http://cpc.people.com.cn/

[5]常雪梅.习近平:锐意改革创新壮大主流舆论努力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N].人民日报,2018-9-27(0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