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愈发繁荣,各民族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由于各民族间存有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打破语言障碍的方法将直接影响着藏汉民族文化翻译的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藏汉文化翻译的形成,并利用独特的方式优化其民族间翻译的内容,通过调查与研究,找出其因民族文化差异而影响翻译效果的主要因素,即风俗习惯、文化心理、地理环境与思维方式等,从而探寻出文化差异给藏汉翻译带去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藏汉民族;文化差异;翻译;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多杰措;青海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
引言
各民族重要的文化构成为语言,其能呈现出各个民族的文化与生活,我国属多民族国家,受民族特征或交通的影响,藏汉间的文化交流存有些许阻碍,若没有适宜的翻译,藏汉两族难以开展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因而运用合适的翻译能有效打破二者间的语言阻碍,使藏汉人群的交流更加密切。
一、藏汉文化翻译的形成
藏汉文化交流的开端源自唐代,在唐朝初期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快,再加上政策上的宽容使两族间的交流逐渐密切,最为典型的交流当属文成公主下嫁。在藏语与汉语交流的过程中,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记载都呈现出友好交往的关系,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使藏汉文字的翻译工作变得更为重要。从唐代至今已产生无数与藏汉文化有关的翻译家,其给两个民族间的交流与交往做出了极大贡献,针对唐代初期的翻译,人们只是对该文字略懂,在开展汉藏翻译活动的过程中只为文字转换,对其该文字背后的深意却较难领悟。
藏汉民族文化在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有限的翻译能力,影响了两个民族的文化与交流,各民族只有在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文化共通,当前最难翻译的属藏汉文学。由于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带有较大区别,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工作时需查阅大量资料,同时,其还要掌握藏汉民族的历史与风俗,只有采用该方式才能最大化的增强翻译效果,然而语言文化属复杂的、重要的系统,其较广的覆盖面积给翻译工作带去了极大难度[1]。
汉藏翻译虽以经过千年历史,但无论从翻译中的内容还是形式上看,都存有一定的限制。由于语言文字会承载着诸多文化,而藏汉两族却在信仰、宗教、人情与风俗上存有诸多差异,在其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会因不同的理解导致翻译误差,影响翻译的整体效果,因此,专业翻译人员需加大两族文化的研究力度,通过双方不断的交流与改进,缩减因文化差异而带去的翻译误差。
二、优化藏汉文化翻译的主要方法
在加强藏汉翻译效果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应及时优化翻译方法,比如,在翻译期间要考虑到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具体来说,语言属人类重要的交流表达方式,而翻译则可为语言沟通架起了一做桥梁,不同语言间展现出的情感内容或有不同,其会带有相同的文化共性,也可为翻译的成功奠定较好的基础。在翻译藏汉文字前,翻译人员需了解到各类语言都带有一定的特性,语言会带有可译性、不可译性。对于可译性来说,翻译人员需为自身树立信心,通过大量的研究与调查找出两民族间的翻译规律,继而逐步改善自身的翻译水平;而针对不可译性而言,汉译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期间需拥有两种语言能力,其既要了解汉族、藏族的历史传统、习俗与文化,还要深入理解与掌握两民族间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差异。
此外,当前汉族与藏族间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为汉藏翻译,在进行翻译期间工作人员需认真对待二者间的文化特征与生活方式,并找出两种语言间的不同点与相同点,继而将人们生活与当前的翻译工作连接的更为紧密。在开展翻译时若部分语言难以进行直译,可选用另一种语言或专用词汇来替代,从而增强翻译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2]。
三、藏汉民族文化差异影响翻译的主要因素
我国为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带有特定的文化背景与历史,使中华文化变得愈加丰富。从文化角度上看,部分地区会受到气候与区域影响,使藏汉民族文化在各自的发展阶段出现较大差异,比如,汉族的主要思想为儒家思想,此后还信奉佛教与道教;而藏族的宗教信仰始终为佛教,藏汉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由于受各类要素影响,如风俗习惯、文化心理、地理环境与思维方式等给汉藏翻译带去诸多挑战。
(一)风俗习惯
藏汉民族在告别、致歉、恭维、道谢、称谓或打招呼上都带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比如,汉族人经常会用“你吃了么?”作为打招呼的常用语,在汉族文化中该句式仅属礼节上的,不带有任何实际含义,仅为打招呼的常用方式;而藏族人则不理解此类打招呼的方法,其打在招呼的过程中会使用藏语,如古康桑、秀昂或陪昂等。
而在各类称谓上藏族与汉族的语言习惯也不尽相同,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汉族人更加注重家庭观念,其家庭成员的成分较复杂,人员称谓较多,不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界限较明显,如哥哥与弟弟、姐姐与妹妹等;在藏族人群中其更看重家庭中的核心成员,因而其主要的称谓较少,在藏语中“阿觉”与“阿佳”分别代表着无血缘关系与有血缘关系的姐姐、哥哥。此类称谓汉族人并不理解,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若要翻译此类文字,翻译人员需经过详细考究,并标注相应解释,才能避免可能产生的误解。
(二)文化心理
在文化心理上,藏汉民族也存有较大差异,由于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为文化交流,其给当前社会带来了兴旺与繁荣。具体来说,由于藏汉民族的历史与语言并不相同,且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独属于自己的文化,也会给对应的民族心理带去巨大影响[3]。
1.数字含义的不同
不同历史文化的呈现方式多体现在历史典故或某些好恶与忌讳的差异上,比如,对于数字“3”来说,该数字对藏民的意义较特别,在该文化中其代表着吉祥如意、至高无上与圆满等;而数字“21”却与不吉利紧密连接,在藏族文化中其在开展任何活动或建设设计中都不会采用该数字,在汉语文化中“21”并无特别意义,从某种程度上看“21”还拥有着更好的含义,比如,利用该数字可向另一半表达自身爱意等,在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应了解到该类文化差异。在汉语文化中不吉利的数字为“4”,其原因在于其与汉字“死”的发音相近,不同汉族人并不喜欢该数字由于数字“8”与“发财”中的“发”字读音接近,其受到了多数汉族人的欢迎;可在藏语中数字“4、8、9”并无特殊含义,其对待此类数字的态度相近,与汉族呈现出的文化发生了较大区别。汉族与藏族在进行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彼此间都会受到文化影响,当前藏族人也对部分数字的理解发生了些许变化,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有效改善翻译效果。
2.藏汉不同的文化特征
在说起汉文化时,人们会联想到十二生肖中的“龙”,在封建社会古代帝王希望用“龙”来驯服百姓、奴役人们思想,从而达到安邦治国、巩固政权的目的,同时,百姓在帝王的影响下,对“龙”更加向往与崇拜,认为自己为“龙的传人”,渴望获得神兽的庇佑,因而在繁衍数千年后,汉民族的图腾就演化成了“龙”,其代表着汉民族的凝聚力与精神。在我国汉语言体系中存有诸多显示美好现象且带有“龙”字的成语,如龙子龙孙、画龙点睛、龙腾虎跃、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与望子成龙等;而与汉族文化不同,在藏族文化中“龙”与其他动物并无明显区别,也不存在任何崇拜现象。
(三)地理环境
各地区的气候与地理环境也影响各民族间文化的形成,也会给词语含义或常用语带去明显区别。比如,“东风”一词在汉语言文化中代表着“温暖”与“春天”;而在藏族区域,“东风”的含义则较为普通,没有带有任何标志性含义。翻译人员在进行词汇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地理环境给两个区域带来的文化差异,除了要对部分词语进行详细标注外,还要认真研究汉族与藏族的地理环境。
此外,藏族地区由于其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给该区域的文化带去较大影响,在部分文化上的理解与汉民族产生偏差,因而翻译人员在翻译藏语著作时,需详细研究该区域的地理形态,深入了解风土人情,在语言的转化上才能打破文化障碍,将两种语言模式的区别准确找出。
(四)思维方式
藏族与汉族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心理状态、生理与地域会生成各自的思维方式,尤其是二者间的文化不同,会给其思维方式带去极大差异。翻译人员在进行两种语言的转化时要利用丰富的翻译方法打破因民族文化而带去的阻碍,精准的找到思维模式间的主要差异[4]。
1.不同的句式用法
针对句式的连接方法而言,藏语主要采用的方式为形合法,也就是说会在句法形式上准确连接句子或词语;汉语句式衔接的方式多使用意合法,即两个句子的连接依靠的是上下文含义而非某个连接词。
藏语的语法不仅外形严谨、组织严密,还特别注重形和性,各个段落、语段或句子的连接一定要借助部分分句、短语或功能词;而汉语的意和性更强,在使用过程中其更看重含义的连接而非连接词,因而部分句式的主从关系较弱,衔接性的语句运用的较少。
比如,若想连接“有志者事竟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与“人们应克服困难,学会自己不清楚的事物。”,在汉语言文化中更加看重三者含义的连接属性;而藏语中则会选出一定的关联词将其连接起来。
2.个体思维与整体思维间的差异
在汉语言文化中其思维模式更加看重整体,从古到今都对统一与和谐更加推崇,运用此类思想较好的词语为“和为贵”,因而在汉语中若该行为主体为主语,大多会被省略掉,即人们常见到的“无主语”现象。在藏语中则存在不同的思维模式,相较于汉语言中的统一,其更为强调语言的对立性,主体与客体在语言上会泾渭分明,除祈使句之外,每个藏族语句都要带有主语,若句子不完整,会给人们的观看带去极大歧义,因而在实行藏汉互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需根据实际情况或特定语境为其添加主语。藏汉文化在交流期间,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出现些许文化冲突可能难以避免,翻译人员需在了解原文文化含义的基础上,熟知两个地区间的文化,更为精准地把控每个句子,从而帮助读者达到最佳理解状态。
总结
综上所述,世界各个区域开展文化交流与信息传递的方式皆为语言翻译,在翻译藏汉文化的过程中,翻译人员要理解影响其文化差异的各项要素,并利用多种语言翻译的技巧来加强翻译工作的合理性,借助各类语言文化特征,使藏汉文化交流的效果获得切实改善。
参考文献:
[1]尕藏.新闻报道中藏汉翻译文化流失现象探析[J].中国报业,2020(20):34-35.
[2]那拉草,洛桑次仁.浅谈藏汉文学翻译中成语的文化差异[J].西藏科技,2020(07):74-76.
[3]桑培.藏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现象初探[J].电视指南,2018(10):231.
[4]下吾羊吉.关于藏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7(0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