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翻译理论的历史中,钱钟书先生的翻译理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大多数都支持严复的“信达雅”理论,因此那时的文学翻译过度注重翻译文本的“形似”,忽略了译文与原作内涵之间的相似性。而钱钟书的独特的翻译思想和理论正是对这一主张的突破和超越,对我国翻译事业的长足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诱”、“讹”、“化”;化境说;钱钟书
作者简介:张一;攀枝花学院
我们了解钱钟书主要是通过他的文学作品,比如他在194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围城》。但同时,钱钟书先生在翻译上的造诣也很深,他参与了很多作品的翻译,其中就有对《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本篇论文主要研究钱钟书的翻译理论及其独特的翻译思想,探讨钱钟书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及其结果以及其对我国翻译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钱钟书主要翻译理论及思想介绍
1.“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钱钟书在翻译《人生颂》中曾经提到过:翻译外国作品的目的不仅是翻译本身,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国家的人民积极的去思考和欣赏,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钱钟书翻译思想中的“诱”指的是在跨文化交流里通过翻译这一语言转化工具所达到的效果。翻译作为一种工具,是起一个联络人的作用,亦或者是一个居间者。通过在两种语言之间搭建一种沟通的渠道,从而让本国的读者去深入的阅读这部外国文学作品。这个过程由于与做媒相似,使两种语言结成“姻缘”,从而让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作品有了交流。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中的“诱”就是超脱物质交流的基础,在文化思维的层次上进行沟通联系。根据钱钟书先生的一段自述:“如果我曾经在学习英语上有什么动机的话,那就是想在以后能够流畅的阅读如哈噶德之类的外国文学作品罢了”。通过这句话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翻译是起一个“诱”的功能。
20世纪60年代,钱钟书出版了《林纾的翻译》,在这本书中,钱钟书评论了林纾在翻译他人作品时的一些技巧,对林纾译本中灵活翻译原作,将原作中生硬乏味的地方翻译的生动形象进行了鼓励;而对一些过于主观,甚至改变了原文作者意图的句子进行了批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包括“化”和“讹”的翻译思想。钱钟书认为,假如译文作者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与作者想要通过文章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意义没有出入,大致一致的话,那么“化”就会从理想状态变为现实。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化境说”理论,指出“化”可以说是文学翻译中的最高理想。但是文学翻译绝不能忽略客观存在的种种因素、限制条件。从一国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这中间难免会受到诸如译员的翻译水平,思想理念,翻译风格,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译文必定会在各种方面存在着失真的地方,即和原作有出入。而这些方面的不同,就是钱钟书提出的“讹”。由此钱钟书认为:绝对的“化”难以完成,“讹”也不可避免会存在在译本中。
2.“化境说”
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中的最高标准是“化”。按照钱钟书的“化境”说,理想的翻译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容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的意图;第二,易于理解;实质是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读者的理解力,确保译文自然、易懂;第三,形式恰当,既要紧密依托原文,又应充分考虑译入语的规范,避免生搬硬造。于是这就对译文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首先是必须要忠实于原文,其次是要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到译本的翻译是流畅且自然的,没有翻译的生硬感。因此,在翻译理论的研究中,“化境说”要求译者要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在一定条件下,译文可以超越原文。
二、钱钟书翻译理论及思想的产生及形成过程
青年时代,钱钟书曾留学欧美,由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在那里他接触了众多的西方哲学思想。其中之一就是休谟哲学,这在以后对钱钟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休谟哲学认为因果的来源就是人的习惯和经验,也认为规律的客观性能超越人的习惯和经验。后来在“化境说”中,钱钟书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作为译员既要把化境作为最高的追求,而客观上来讲,翻译中要达到化境这里层面几乎是不可能的。
钱钟书翻译理论同样受到解释学的影响。解释学认为我们必需要要直视时代的局限性,我们都处在时代发展的变局中,不论是作者对原作的翻译或者是阅读译文的读者,都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来自时代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比如由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或者译者的自身能力水平等历史局限性方面的影响,错译,误译,增译,改译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译本与原作不存在绝对的匹配。这与钱钟书“化境说”理论中对于“化”与“讹”的阐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理性中心主义思潮改变了钱钟书的翻译策略。钱钟书欧美留学期间,正值理性思潮盛行时期。理性中心主义几乎蔓延至整个社会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翻译界。理性中心主义推崇自然科学至上,强调语言的系统和规律,因而忽略人的主体性。钱钟书对这种思想持怀疑态度,他认为,翻译并不是纯粹的文字、语言间的转化,译文与原文应该是互补的。好的作品需要译者将其中独特手法,语言翻译出来,让读者能够跨过语言的障碍领略到原作的风味。而苦涩乏味的原作则需要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使译作有生气,创造力。且钱钟书认为,译作可以在艺术风格上超越原作,这在《林纾的翻译》中有细致的描述。
三、钱钟书翻译理论及思想的地位及影响
钱钟书的“化境说”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在当时的中国翻译界虽然产生了热烈的讨论,但其理论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突破。严复的三字理论仍然占据主导,翻译文本偏重“形似”。在当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钱钟书“化境说”的价值,有学者将“化”等同于“归化”的翻译方法,或者是把认为钱钟书的翻译理论与西方哲学理论相提并论。但其化境说理论对我国翻译界的影响是长远的。直到今天,在翻译界仍有学者在探究钱钟书的翻译理论并将理论转化到实践上。
结语
钱钟书的化境说融合了中国古代与近代的学者智慧,又受到了西方多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内涵丰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其的解读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崔永禄.传统的断裂——围绕钱钟书先生“化境”理论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2]钱钟书.林纾的翻译[A].翻译理论研究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79/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