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浅析蒙古长调的种类与特点

摘要:蒙古长调作为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便是游牧民族的典型代表,长调在蒙古族音乐转型时期形成,具有较为完备的体系和唱法,具有丰富的种类和特色,由于地区分布和演唱环境的不同而风格各异,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以及重要的历史保护价值。本文将对蒙古长调的起源、特点以及演唱方式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蒙古长调;起源;特点

作者简介:李宜轩;西北民族大学

第一章蒙古长调的类型及分布

一、蒙古长调的演唱类型

(一)赞歌

赞歌所包含的内容广泛而深刻。在蒙古族中通过赞歌所赞颂的对象有很多,包括祖先与领袖、英雄模范、故乡家园、名山秀水以及古刹寺庙等。蒙古族具有崇尚英雄的民族性格,因此,在蒙古族的赞歌中,对于英雄的讴歌也是赞歌中最重要和占据篇幅最多的部分。其中典型的长调如《都仍然扎那》,便是对年轻摔跤手的歌颂,摔跤手为了反抗封建势力而被残害致死。对于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也有许多专门的赞歌,比如长调《圣主成吉思汗》便是一首优秀的合唱,其音色壮美、气势恢宏,表达了蒙古人们对于成吉思汗的爱戴。

(二)草原牧歌

草原牧歌主要对牧草、草原以及牛羊、驼马等赞美歌颂。牧歌的音乐风格类似草原的广阔壮丽,在节奏上显得十分活泼,而音调则更为高亢,在草原上演唱气势磅礴。牧歌有代表性的民歌还有西安郭勒民歌以及阿赖善民歌,都属于牧歌中的典型代表,比如《辽阔富饶的阿拉善》、《清凉的杭盖》等。

(三)思乡曲

思乡曲主要是蒙古族人在远离家乡时,抒发对家乡的思念而演唱的歌曲。草原思乡曲主要分为两个题材,即妇女思想曲与战士思乡曲。由于草原面积广阔,以往交通不便的时候,年轻女子通过唱歌表达对亲人的思想和对故乡的思绪。蒙古族战士从军出征后在外作战,通过演唱思乡怀土之歌抒发情绪。思乡曲的演唱是由于演唱者本身的心情郁结,因此去掉的内容大多相对舒缓,节奏优美,而所传达的感情通常委婉细腻,真挚感人。

(四)婚礼歌与宴歌

婚礼歌与宴歌是蒙古人在结婚仪式或饮酒宴会等场合上演唱的歌曲。婚礼歌主要包括母女对唱、迎宾曲、送宾曲、欢乐舞曲以及敬酒曲等,由多个相互独立又内在联系的歌曲组合而成。婚礼歌的演唱难度相对较大,不仅数量多,而且风格各异,具有极强的礼仪性,且婚礼歌所演唱的曲目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在演唱时,歌手在顺序上不能出现差错,否则会影响婚礼的进行。宴歌则是大家吃饭时兴起时演唱的歌曲,是常见且具有独特的生活风俗性的,不仅在日常招待宾朋与友人对饮食可以演唱,而且在婚礼仪式隆重的公共集会上,也可以演唱宴歌。酒歌是宴歌中最重要的主题形式,是蒙古族人在喝酒时所行的酒令,歌曲的内涵不仅是长调的重要组成形式,同时也表达了蒙古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五)情歌

情歌在蒙古长调中最为常见,数量最多。主要对年轻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慕之情予以表达,长调中曲调优美,包含了年轻人最淳朴的感情。广泛流传的情歌如《圆蹄枣红马》《小黄马》等,不仅结构完整,而且曲调优美、感情淳朴,体现了年轻男女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追求。

二、蒙古长调的地域类型

长调由于蒙古族的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因此在歌曲内容上呈现了多元化的色彩。从长调的组成来看,主要以锡林郭勒草原作为核心发展基地,进而向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以及科尔沁地区延伸,在地域上经过与我国相毗邻的蒙古国地区直至阿拉善草原。在各地区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音乐风格圈,比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具有缠绵婉转的特点,运用较多的“诺古拉”,属于长调民歌演唱中典型的中心位。阿拉善民歌具有沉着耐力的特征,阿拉善民歌中具有深厚的意境,显得更加平和流畅,鄂尔多斯的民歌则非常活泼,起落高低明显。除锡林郭勒长调风格外,其他风格更明显具有元明时代的歌唱风格特点,在音调上相对平实,而结构较小,体现了蒙古族壮美和健美的音乐风格,也呈现了区域风格交错的特点。

第二章蒙古长调的特点及价值

长调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在音调上显得高亢粗犷,展现了悠长壮美富有朝气的情感体现,而强调所显露的旋律又颇具装饰性,具有独特魅力的节奏以及特征句式。这些都使得长调形成了如同草原一般具有特定魅力的音乐表达,不仅是民俗的体现,同时在音乐风格方面也具有如下特征。

一、旋律与节奏

蒙古长调的旋律更多地借鉴了草原开拓的意蕴、漫长的气息,旋律具有悠长舒缓的特点,通过回音、前倚音等的使用,使得旋律极富装饰性。旋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旋律中基本没有固定的节拍或者循环规律,这也使得演唱的节奏和速度相当自由,演唱者对于长调中的装饰性音乐的运用具有一定的自由度,想要找到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困难。其次,长调的旋律一般使用羊尾式、马尾式、牛尾式的结束方式,在节奏上主要提倡短音交替,作为节奏的主要要素,从而形成稳定又不失灵活的节奏核心。例如谱例2长调民歌《走马》,这一长调的民歌是是锡林郭勒地区的蒙古长调中是具有显著风格的代表作品。

二、调式与音阶

蒙古长调主要运用五声调式,其中主要是徵调与羽调,其他调式相对较少。在蒙古长调的调试体验中,经常会出现游移和变换音的现象。具体来说,在音阶保持原定的前提下,主因产生了由亦或者变换。无论是哪种情况的调式调性的变化,其变化是相对而言非常特殊的。长调中除了运用基本的五调音阶之外,还经常出现清角、变徽、变宫、清宫这四个乐音,从而也形成了五声、六声、七声的调式。《鸿雁》是一首科尔沁地区蒙古长调,从旋律和歌词来分析,这首长调歌曲中并没有过多的华丽的演唱方法,歌曲更多表现的是苍劲、典雅、质朴的风格,与呼伦贝尔风格长调的旋律相比较而言,长音进行了缩短,整首歌曲的格调变成了庄严、崇高。

三、演唱风格

在长调演唱中,不同时期的歌唱家提出了不同的演唱方法,这也说明长调在演唱方面仍然不断的探索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时代性的变革,并且强调积极与其他音乐种类相融合,吸取其他音乐风格的特点。与长调相比,呼麦是蒙古族中特殊的演唱方法,呼麦不能完全等同于长调的演唱,但是两者之间颇为近似,特别是在意识以及发生原理等方面,两者的演唱理念可谓一脉相承,特别是在语言形态方面强调与呼麦的早期形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长调与呼麦在其后的发展演变中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长调与其他民歌相比具有显著的演唱方法上的区别,通过强调独有的唱腔形成了具有独特腔调的演唱风格。

参考文献:

[1]乌兰杰.心灵的自由抒情的极致-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J].人民音乐,2016,(01).

[2]李泽兵,张丽娜.蒙古族长调-传承保护步履维艰[J].思想工作,2017:11-12.

[3]夏敏.乌图阿热勒村蒙古长调民歌的传承特点及发展现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7,(03).

[4]白华.让民族艺术奇葩永远绽放-浅谈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与继承[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