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丽丝·门罗在《发作》中探讨了非理性因素对人的存在的影响。潜意识中的暴力冲突和破坏欲会在某个毫无征兆的时刻摧毁人的生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篇作品探讨的主题以及艺术手法都具有浓厚的后现代特征。对人的存在的深层探索,开放式结尾、多角度叙事等手法的运用,使这篇小说后现代色彩浓厚。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发作》;后现代;开放式结尾
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短篇小说家,她的创作年代主要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及以后,当时欧美已经盛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虽然门罗对主流文化思潮持一种审慎的批判态度,但她的写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主流文化思潮的影响。她的创作在思想观、创作观及艺术手法上都有浓厚的后现代色彩。她的创作存在主义色彩浓厚,她把写作重心放在对人的存在的思考上。在她的作品里,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孤独、焦虑,被某种无形的东西控制而无能为力,某些偶然性因素左右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人们只能绝望地感受生存的荒诞。在她的作品里经常有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出现,比如性、幻觉、暴力等,它们左右甚至毁灭人们的生活和意志,她对人的生存的关注深入到潜意识层面。
《爱的进程》发表于1986年,其中包括十一个短篇,这部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这不仅体现在主题思想上,也体现在写作手法上。《发作》是《爱的进程》里面的一篇,本文主要分析这个短篇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故事讲述了在小镇吉尔莫发生的一起死亡事件,死者是一对六十出头的夫妻,他们死在自己家里,死于枪击,是邻居佩格在一个冬天的早晨给他们送鸡蛋时发现的。这对夫妇是新搬来不久的退休夫妻,和周围邻居很少接触,只在节礼日顺路到佩格家喝过几杯,所以这个小镇的人对他们的了解几乎为零。
这篇小说摆脱了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主的叙述模式,而是探讨人的深层心理和生存状态,具有后现代艺术向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的特征,触及到了人的非理性层面。这种以杀人案为开头的故事,很容易让读者陷入对死者死因的好奇和探索中,谁是凶手,杀人动机是什么?就像侦探小说,很容易通过情节的扑朔迷离来引人入胜。但是门罗最终都没有给读者任何答案。门罗的写作重点不在于案件本身,而是在于依然活着的人们对它的反应。
最先发现死者的是佩格,虽然她看起来很理智,没有吓瘫在地,没有尖叫,直接去警察局报了案,但对她的内心也造成很大的冲击。她十八岁结婚,生了两个儿子,前夫大卫梦想着去北极,最后他抛妻弃子去了北极,在他离开之前发生了什么,她没告诉现在的丈夫。她的丈夫和孩子都对她的理智感到震惊,多次想要向她询问当时在枪杀现场看到的细节,她谈得很少,好像觉得这件事不足为奇。也许她早已对两性关系有了深刻的领悟,深刻洞察了人与人交往的心理和行为,亲近者之间隐藏的暴力倾向等潜意识的突然爆发,在她看来再平常不过。
她的丈夫罗伯特对这个案件更关心,案件对他的触动更大。他觉得妻子没有及时告诉他这件事很丢人。他对小镇上人们的各种猜测不相信,失财、患绝症、老年痴呆,他觉得这些猜测都空洞无聊。在家庭晚餐后,儿子谈及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他担心父母中的一个会过来用刀捅死他。罗伯特说,“这个就像,就像地震或者火山爆发,就像那类事情。这是一种发作。就像地球会发作一样,人也会发作。不过这在很长时间内只会发生一次。这只是一种偶然事件。”[1]158罗伯特并没有用这种观点来解释邻居老夫妻的双双死亡事件,但读者会觉得这应该是罗伯特对这件事的一个看法。他对妻子佩格谈过自己结婚前的一段经历,他和情人有一天在一起喝酒聊天,突然之间,争论爆发了。他们都用最残忍最恶毒的话语攻击对方,“他们带着残忍的快乐颤抖着,因为说出的话覆水难收而激动。他们因为发出的攻击,也因为收到的攻击而狂喜。”[1]161他们觉得这是他们认识以来第一次说真话。罗伯特把这件事分享给妻子,说明他对它印象深刻,他忘不了那次痛快的发泄,忘不了说真话的感觉,这就是他所说的一次发作。人积压已久的情绪会突然像火山一样爆发,潜意识带着真实呈现,伪装被卸掉,残忍的攻击和肢体的暴力摧毁往日的和谐与平静,于是老夫妻中的丈夫枪杀了妻子,然后自杀。罗伯特这样猜测最亲密的人之间的互杀,每个人都是活火山,说不定哪天爆发摧毁身边的一切。这是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对非理性的关注使这篇小说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人的潜意识深处的本能、暴力冲突、破坏欲,平常状态下被社会道德和法律等因素压抑住,但它们就像火山岩浆一样一直在内部运动,终有一天会在薄弱处爆发出来,造成毁灭性灾难。二十世纪的艺术思潮或多或少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及其以后传承者学说的影响,人们在艺术创作中也开始探索潜意识对人的存在的影响。门罗在这篇小说中探索了人的暴力冲动的根源,让人们思考人的非理性因素对人的生活的影响,让人们正视自己真实的内心,不遮掩不压抑,本真地生活。
这起死亡事件充满了偶然性,在人们的印象里属于突发事件。虽然周围的邻居对这对老夫妻知之甚少,但人们观察他们的生活,觉得他们的退休生活很和谐很幸福,退休前男人是会计,女人是老师,他们经常出去度假,事件发生前,他们刚从墨西哥旅行回来,男人还尝试了降落伞飞行。没人听到他们争吵,男人却突然毫无征兆地枪杀了妻子,然后自杀。他们的生活似乎被一种无形的东西控制,这种无形的东西会在顷刻之间把他们的生活毁于一旦。这是人的理智无法控制的,人被自己的非理性和神秘的命运所左右。门罗在这个短篇向读者传达了关于人的存在的深层困境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去探寻人们被毁灭的客观原因,她所传达的思考带有明显的后现代色彩。
小镇上的其他人也对这起死亡事件津津乐道,把它当作饭后的谈资。人们冒着严寒奔走相告,因为在电话里谈都不过瘾。在各种公共场合,大家都在乐此不疲地谈论这件事,猜测发生悲剧的原因,投资失败、得了绝症、情感破裂等,但没有人真正抵达真相。作者在最后也没有交代警察调查的结果。
这种开放式的结尾让读者意犹未尽,因此也使作品更具魅力。作者或许是想告诉读者,事件没有真相,没有人能真正走进老夫妇的内心,没有人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真实世界随着他们的死亡成为永久的谜。世界的真相就是如此,扑朔迷离,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去看这件事,但却永远无法接近真实。这种开放式结尾和多角度叙事的手法是后现代文学常见的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与作家观念的改变关系密切,他们觉得世界本身并没有整体性和规律性,而是时刻处在变化和偶然性当中,人们的认识有限,因此不再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千真万确的,是不可怀疑的。所以门罗没有给我们答案,让我们自己去猜测和想象。
参考文献:
[1]艾丽丝·门罗.爱的进程[M].殷果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译林出版社,2013.